古鎮文化產業的形成的基石是一個“古”字,因此,古鎮建設的基礎是古代文化。如物質層面的古代建筑,表達著古代文化的發展程度和表現方式,建于1086年的周莊,位于瀘蘇杭之間,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是肘擊相連,深宅大院,河道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文人雅士或知名人士的活動場所,表達著古代特定人群的生活狀態,如江西省婺源古鎮群,歷史悠久,自宋至清,出進士552人,歷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選《四庫全書》,歷代名人遺跡和明清徽派古建筑遍布鄉野,婺源古鎮實至名歸。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給現代人以警示和借鑒等。

廣西省黃姚鎮,始建于宋代,宋將楊文廣率部到昭平平亂,路經此地打聽到當地黃姚兩姓人居多,他就給這個小鎮起了一個名字“黃姚”。特定人群的歷史風俗習慣保留下來,這里包括各個民族的生活習慣、服飾、禮儀等等,如喀納斯湖畔古村落圖瓦村,主要以牧業為主,以狩獵、捕魚和采集為輔,獨特的生活方式成為全國知名古鎮的重要原因。
無中生有類型的小鎮主要是把人們對生活的寄托和理想借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的生活形態,如陶淵明的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造就了東流古鎮的菊花文化底蘊。
小鎮建設要考慮人的感受的舒適度,通常伴隨著休閑娛樂,因此優良的生態環境成為古鎮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我國成功運作的古鎮的生態資源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景觀,如位于巴顏喀喇山脈等匯聚地方的丹巴藏寨,是革什扎河、牦牛河、大小金川河的發展,這里山巒連綿起伏,湖泊星羅棋布,森林無邊無際,是一個深藏于橫斷山脈中的世外桃源。

另外一種是人工特色生態環境,如江南水鄉六大古鎮之一的烏鎮,東、西、南、北四條街呈十字交叉,構成雙棋盤式河街兩旁保存有大量的明清建筑,輔以河上石橋,加上修真觀戲臺、雙橋風情、梁苑勝跡、唐代銀杏等,體現了小橋、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鎮風韻。總之,中國文化古鎮的建設一般就地取材,還處于資源開發階段,無論從產業上還是城鎮建設上來講都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除了上述以外,我國還有很多地方發展以古村落文化、民俗風情文化、茶文化等等多種文化為核心的特色小鎮建設。
無論從經驗還是教訓來看,特色小鎮都不只是一個經濟名詞,更是一個文化名詞。特色小鎮的文化特色要真正樹立起來,除了需要有經濟支撐和差異性概念,更需要有一批真正理解、懂得本地歷史傳統與民眾情感的“文化人”“鄉賢”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扎根生活,聯結社區,自覺承擔起本地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建設和品牌營造的重要責任,并且在正視、尊重、敬惜、愛護和善待本地文化基因的基礎上,為該地區持續培育出獨特的、有品質、可持續的地方文化。而這種基礎性的文化建設工作,不是簡單拿投資、拿規劃就可以解決的,必須靠小鎮居民每一個人都付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