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創立之后,隨僧團之擴大,信眾之供養,佛陀及其出家弟子們起先那種以夭地為廬舍,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簡樸生活條件有了改變,建起了名為“僧伽藍”(Sangharama)的固定居止處所。僧伽藍意譯“小眾園”、“僧院”,指眾僧居住辦道的園苑庭院,從房舍的角度亦名“精舍”,意謂精進修行者所居宅舍。由給孤獨長者施建的抵樹給孤獨園,和迦難陀長者、頻婆姿羅王施造的竹林精舍,為佛世的兩大伽藍,佛陀于中說法多年。
《十誦律》卷五云:‘佛聽受地,為僧伽藍故,聽僧起坊舍故。”佛聽許眾僧接受布施的地基園苑,營造伽藍并制定了營造伽藍的基本法則。佛弟子如大迦葉尊者等,皆親自帶頭建造僧舍。當時的僧伽藍,只是眾僧集體居止修行的處所,其建筑主要有僧房、講堂、食堂、浴室等,并無佛殿、佛像之設,僅殿廊壁上畫有五趣生死輪、佛本生故事、大神變、執杖夜叉等圖,以警策行者,與外道作為祭把處所的天飼、神廟性質頗為不同。

除大伽藍外,還有小型的蘭若(Aranya),須建于離村落一拘盧舍半(約三里許)的僻靜地方,為少數或個別僧尼修行之處。在山林中開鑿的石窟伽藍,早期也只有禪窟,中間大廳為僧眾集會、經行之處,兩邊排列僧房。
佛陀滅度后,尤其是大乘盛行后,印度僧伽藍中才有了佛像之設,石窟中也出現了造有佛像、供人瞻禮的禮拜窟,具有了“浮屠飼”和僧居兩種職能,然所供佛像,早期僅為釋跡牟尼佛。南傳佛寺至今尚基本保留著早期印度僧伽藍的風貌。在國王臣民的虔誠供養下,佛教盛期的印度僧伽藍,規模宏大,建筑壯觀精美,如著名的那爛陀寺,居僧恒達萬人,不但是修行的大道場,而且是國際性的佛教高級學府。
佛教入華之初,因漢明帝敕命館打白馬馱經東來傳教的摩騰、法蘭二尊者于鴻臚寺(朝廷接待外賓的機構),后于洛陽雍門外別建寺以居之,后世沿襲,遂稱僧居為“寺”,又稱為“院”,為梵文羅摩(rama)意譯。西晉以來,隨佛教之盛傳,寺塔石窟紛紛建立,漸遍布神州大地,至佛教盛極的南北朝,北方佛寺在北魏未達三萬余所,南方佛寺在蕭梁達二千八百余所,杜牧詞小南朝四百八十寺”,僅舉其著名者而言。

北魏洛陽永寧寺的宏偉壯麗,曾令天竺來的菩提達摩大師嘆為稀有,贊賞終日。唐百丈懷海禪師創立禪宗僧居,稱“叢林”,當時叢林只有方丈、法堂、僧堂、寮舍等建筑,不設佛殿,與佛世僧伽藍的風格最為相近,并適應中土國情民俗,建立了農禪并舉的制度。
宋代以來,叢林寺院逐漸形成諸宗大體一致的規制格局:寺院主體建筑一般按“川”字形布列,包括供佛、菩薩護法神像的三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大悲壇)、地藏殿、伽藍殿,安置法寶藏經的藏經樓或毗盧閣,供祖師的祖師殿、影堂、羅漢堂、供講經說法、集會、坐禪、傳戒用的法堂、禪堂、念沸堂、學戒堂,供僧眾起居,接待用的方丈、茶堂(方丈接待室)、客堂、齋堂、僧寮、客寮、延壽堂(養老之處),藏舍利、骨灰的佛塔、塔院、海會塔,置鐘鼓的鐘樓、鼓樓,及放生池、蓮池、亭臺園林等。
明代以來,最常見的“伽藍七堂”的建筑格局一直沿襲至今,形成集信眾禮拜游觀場所、僧俗學修道場及園林、佛塔等于一體的具中國特色的綜合性佛教設施。藏傳佛教的寺院,規模更為宏大,如甘孜的噶陀寺,最盛時集僧達十三萬人之多。藏傳佛寺中還多設有僧伽教育、印經造像、醫療等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