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已近2000年的歷史了,與本土文化早已溶為一體,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寺院遍布華夏九州。在清朝之前,寺院并不僅僅是禮佛的所在,也是傳承文化與教育的所在。
“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的,大理寺在舊曾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寺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以后歷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大理寺的主要職責是專門審核天下刑名,務必刑歸有罪,不陷無辜。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稱為“寺”的機構還有:鴻臚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等。

《釋名》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于其內也。《唐書·百官表》漢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少府為九卿。后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蒞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
《漢書注》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
漢明帝時,攝摩騰自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為創立白馬寺。后浮屠所居皆曰寺。
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是鴻臚寺負責接待的。次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伽藍摩,梵語的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樣式建造了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也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因為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一座佛寺。
白馬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目的是翻譯經典,同時也指導大眾共同修行。隋唐以后,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歷史上的佛寺,相當于現在的大學,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所存圖書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很多讀書人,象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里掛單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是普及佛法及大眾共同修行的場所。
圍繞白馬寺,有種種傳說,從建筑成分講,有殿、有塔、有畫,依照的是“天竺舊狀”,用政府機構去命名,在漢文化中尊貴含義的建筑概念,更主要的是在建筑形式上就接受了漢文化的禮制。寺實物原樣已無法可考,現在能看到白馬寺把主建筑排列在南北縱軸線上: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佛寺與皇宮布局上的相似,故宮的沿南北縱軸線是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干清宮,只是規模和氣派更大。都是坐北朝南,縱軸展開,左右對稱,堂堂正正,尊卑分明,秩序井然。

佛寺之為寺,在漢文化建筑體系中屬于貴的等級。“寺”的起源與貴相連,揭示了佛寺在漢文化建筑體系中的高等級的一般特征,顯出了佛寺在高等級中的宗教性特征。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例如: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岳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功能不一樣,稱謂也就不一樣。漢文化的廟是依等級而來的,《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
廟本已為群體建筑“前宮后廟”、“明堂宗廟”中的一個部分,當宮與廟分開來之后,廟也就根據自己的等級和其它因素而成為獨院式、二重、三重或多重院式的形制了。
“離離在宮,肅肅在廟”宮廟一體。漢文化之廟,在建筑結構上都是相似的。如北京白云觀、廣西恭城孔廟、浙江紹興禹廟。與佛寺比較一下,再與皇宮、府第、四合院對照一番,廟是供奉不同于人世而又與人世相關的祖宗之處,祖宗已屬神的世界,佛從西來,也被看成是神,因此佛寺合為廟。佛寺的建筑自然而然地進入漢地廟的形制之中。
佛寺是與漢文化建筑體系融為一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寺和廟在布局規整和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上進入了漢文化的建筑體系之中,并進行正常運轉和發揮功能。但佛寺之為佛寺,而不是道觀、府宅,在于有獨特的建筑符號,即佛塔與佛像。寺中有塔,一望就知為佛寺,殿里有像,一見便曉為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