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閉幕的“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上,住建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的五年,中國傳統村落實現了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基本改善、保護管理機制基本建立、安全防災能力基本具備,傳統村落即將進入復蘇階段。
如今,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作為凝聚中華民族璀璨歷史文化的“博物館”,傳統村落的價值日益被人所識。走向復蘇的傳統村落,旅游開發風生水起。但業內人士提醒,要留住鄉愁,傳統村落旅游開發不能過度。

走向復蘇,傳統村落紛紛搭乘旅游快車
走在井陘縣呂家村的石板路上,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充滿了歷史的滄桑。作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這個身處太行山腹地古樸恬淡的小山村,正在演繹著鄉村旅游的新故事。
“我們村不僅有年代久遠的明清老院,有長生口戰役129師指揮所等多處抗戰遺址,還有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紅葉的景觀,發展鄉村旅游具有獨特優勢。”呂家村黨支部書記呂義青說,現在每到節假日就有很多游客來參觀游玩。
離呂家村不遠,同樣是以明清古建筑群聞名的井陘縣大梁江村,鄉村旅游也發展得如火如荼。大梁江村黨支部書記梁瑞鎖介紹,2016年以來,他們先后投資700多萬元,對村內供水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進行了統一更換,高標準建設了無害化星級公廁和村口游園,還打造了10多家各具特色的農家小院。如今,村內旅游景點有15處,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
“大梁江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之后,他們進行了旅游開發,對古戲樓、武魁院等代表性古院落進行了整體修繕。修繕時盡量修舊如舊,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風貌。”梁瑞鎖介紹。

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具有較為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較高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目前,我省已被認定的“中國傳統村落”有145個,其中大多在進行旅游開發。蔚縣西古堡村深入挖掘打樹花、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知名旅游品牌。邢臺縣英談村通過保護傳統村落,凸顯了集紅石文化、紅色文化、建筑文化為一體的獨特魅力。
“我省的傳統村落大部分集中在太行山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適度進行旅游開發,既可增加村民收入,使年久失修的傳統建筑得到更好修繕和維護,又可以使傳統習俗和傳統手工業得到振興,避免村落空心化,從而傳承其文化、延續其活力。”河北省城市規劃協會會長邢天河說,如今,發展鄉村旅游已成為保護傳統村落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傳統村落實現現代化的一條特殊路徑。
那么,對于傳統村落來說,開發與保護如何兼得?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馮驥才,曾多次到河北傳統村落考察、調研。他認為,傳統村落旅游開發不應過度,如果不對旅游開發加以管理,這些傳統村落極有可能“得而復失”。
“這需要掌握好‘度’的問題,保護和開發應該達到一種平衡。只有保護下來才能考慮合理利用,利用得當才是有效的保護。”邢天河說,如果把旅游開發當作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主要甚至唯一出路,那就意味著只注意到了傳統村落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其文化價值、社會價值。而經濟價值,只是傳統村落全部價值中很小的一部分。
創新模式,讓傳統村落“活”起來
對于城里人來說,傳統村落的魅力在于其記載著千年歷史文化的滄桑感和神秘感。但對于村民來說,落后的經濟條件,缺失的基礎設施,破舊的古老建筑,不得不使他們想“逃離”出去。那么,怎樣才能使古村落保持活力?
村民是保護傳統村落和傳承歷史文化的主要力量。留住村民,才能在語言、飲食、歌舞、服飾、禮儀等方面傳承下去,保護好“活”著的文化。“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要能承載起村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可以將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對接,以當地傳統文化推動特色農業開發,打造富民產業。”邢天河說。

目前,呂家村在傳承村落文化的基礎上,開發了面積達130畝的農業園區,種植了花椒、蘋果、核桃、柿子等樹木,供游客觀光和采摘。呂家村四面環山,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紅葉景觀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觀賞。如今,呂家村人均年收入已由2000多元增加到7000多元,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開始回流,村民凝聚力大大增強。
“現在很多傳統村落分布在偏遠貧困地區,自身發展條件和能力有限。盡管政府予以一定的資金支持,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梁瑞鎖建議,在政府先期投入的基礎上,一些有意向的科研機構、民間組織以及企業,都可以參與傳統村落開發,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村民享有利益主導權和分享權,增強傳統村落的自我造血功能,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
此外,我省也在積極探索保護傳統村落的新模式。2016年6月,全國第一個傳統村落保護區正式落戶井陘。該保護區打破行政區劃,對集中連片古村落整體規劃和保護,范圍涵蓋天長鎮、于家鄉、南障城鎮、秀林鎮4個鄉鎮的24個村莊。此舉被業內人士稱為“傳統村落保護的河北新思維”。接下來,我省還將對蔚縣、沙河、涉縣等地進一步調查,讓更多古村落群得到整體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