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勾畫的建設美麗中國、打造生態文明的宏偉藍圖中,美麗鄉村建設是其中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論斷、新舉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我們研究美麗鄉村建設指明了指導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美麗鄉村建設既需要美好愿景,更須有對現實鄉村的理性判斷。當前在討論鄉村建設時對農村變遷衰敗性的描述與定位較為常見,但筆者并不茍同。對于農村暫時的落后與衰敗,不必過度悲觀,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國家現代化尤其是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階段。

現代化是生產要素的理性配置,現代化的過程是流動性、協調性的要素自由組合的過程,在現代化初步完成的過程中,農村資源流動集中于城市是不可逆的理性,人力、物力、財力向城市流動,并促成城市經濟的發展及教育、文明的成長和人的素質的提升,最后由現代化后的城市反哺農村,形成國家與民族的整體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基本發展規律。
換言之,農村現代化的出路在城市化,農村一定程度的生產、生活要素衰蔽甚至枯竭是常態現象,這其中尤其是有較大創造力與話語權的青壯年男女外流是必然現象。放下哀怨,在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同時,順應不可逆的城鎮化潮流,實現與后期現代化同步的農村現代化運動,是建設美麗鄉村、深化農村改革的現實課題。
美麗鄉村首先是富庶鄉村。唯有解決了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方能建設物態的、行為的、組織化制度化的農村文明,美麗鄉村是小康社會在農村的具象化表達?;緶仫枂栴}的解決、基本生活環境的改善、基本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即建設溫飽型、小康型物質文明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這需要政府資源的合理分配,需要社會組織的關愛幫扶,更需要農民尤其是青壯年農民的努力。
青壯年農民流動到城市,尋求工作機會,學習技術與文明,是農村走向富裕的重要基礎。因此,農村人口一定程度的老齡化、幼稚化與老弱病婦化、衰敗化是常態現象,也是必然現象。以此過度呼喚農民回歸鄉村,改變農村衰敗現存面貌,并以傳統田園牧歌式圖景作為參照,不乏有些故園式的哀怨。所以,“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以及“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的重要論述,確實指明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在規律與工作重心,有的放矢,極具指導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農村生存的前置條件。推進農業現代化,生態環境的維護是必須堅持的底線。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過“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山清水秀,環境宜居、宜業,既有外在具象之美,更有宜人內在質地,防止出現人未富、環境先惡化、氣候先惡劣,是當務之急。生態文明不僅是一地環境美貌,更是居民人文素質的整體展現,是對自然、社會綜合要素的良性治理,是個體內在欲望與外在條件的和諧統一,生態文明不僅利于現有村民生活,更為良性變遷、持續發展提供后勁與動力。
道德堅守是美麗鄉村的決定性條件。美麗鄉村得到社會的一致推許不僅在于環境宜人,更在于鄉村道德秩序符合現代人的理性預期,在于合乎族群文明傳承的脈動。傳統是民族進化的血脈與神經,傳統選擇與超越是現代化過程中的民族陣痛,但傳統回歸與堅守卻是現代性確立后的優先選項。傳統得以堅守是善性、正義、和諧等道德、價值與文明的繼承、發揚與光大。
古代中國社會的道德文明是鄉野田園宜居環境之外最使人懷想、懷念、懷戀所在,家庭和睦、鄰里和泰,淳樸善良、知禮有禮,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穩定有序、風清氣正,這是都市森林難以企及的家園勝景,更是孤寂心靈亟需的道德雞湯和文明之光,是族群傳續的根系命脈。
現代化變遷中的農村,應是生產生活有保障的生活樂園、道德之美的心靈家園、生態之美的休憩田園、民族記憶的歷史故園,絕非荒蕪、原始、落后的粗獷山野、蠻荒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