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旅游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尤其是深度體驗游和自駕游催生了全域旅游市場的繁榮,從農家樂到高端民宿,從特色鄉村到風情小鎮,特色小鎮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短途旅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在全省特色小鎮數量高速增長的同時,建設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確保質量和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質化”?建設管理中還有哪些創新模式?今年“兩會”期間,不少政協委員的提案都涉及這一話題,為我省特色小鎮產業高效發展建言獻策。

明確規劃特色
文化旅游資源有機結合
“自《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加快發展特色小鎮的實施意見》發布之后,我省2017年新增全國特色小鎮9個,目前已擁有全國特色小鎮14個,在全國排名第11位。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新項目不斷涌現,可以說,特色小鎮建設目前已成為我省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在中國民主促進會陜西省委員會提交的集體提案《關于陜西省特色小鎮發展的幾點建議》中,明確指出了我省特色小鎮建設目前存在的問題,即文化產業資源同特色小鎮結合不夠緊密。
“陜西省坐擁全國首屈一指的文化旅游產業資源,被譽為‘中國的天然歷史博物館’,但我省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未能同特有的歷史文化優勢有機結合,無法產生‘1+1>2’的效果。”提案指出,我省先后發布的兩批特色小鎮名單中,有的以溫泉旅游為特色,有的以紅色旅游為特色,有以宗教旅游為特色,但缺乏全省層面的統一規劃,“單打獨斗”現象非常明顯。同時,全省范圍內的特色小鎮廣泛存在缺乏具體建設標準的情況,極大地制約了我省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
在提案中政協委員們提出,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從全省層面制定統一的特色小鎮發展規劃,明確特色,推進除旅游和文化休閑外的其他類型特色小鎮發展。尤其是要將我省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整合起來,同特色小鎮的建設緊密結合,以特色歷史文化推進特色旅游產業,形成具有陜西特色的文化、旅游、民俗小鎮集群。此外,也要以我省產業布局為根本,大力推進商貿物流型城鎮、科技教育型城鎮、特色制造型城鎮、能礦資源型城鎮的建設,打造“百花齊放”的特色小鎮建設局面。

避免千篇一律
小鎮建設“同質化”待破解
“近年來,全國涌現了大量鄉村游目的地,但也出現了很多實際問題,一方面大量投資新建沒有主題缺乏特色的‘假村假寨’,一方面大量傳統特色村寨隨著城鎮化建成消失。特色小鎮建設同質化嚴重,缺乏原發地文化支撐的問題日益凸顯。”中國致公黨陜西省委員會提交的《關于挖掘保護特色村寨的建議》中指出,目前我省很多特色小鎮建設和鄉村旅游,都在復制“小吃一條街”的路子。投資者急于求成,缺乏文化挖掘和戰略思考,導致照抄照搬的現象屢見不鮮。“目前已建成的特色小鎮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其中一部分已經遭遇后續乏力的嚴峻局面,造成極大的資金、環境和土地資源浪費。”
提案指出,特色小鎮建設缺乏戰略規劃和愿景設計,“同質化”問題所帶來的是營收能力的低下。要破解這一問題,需要對特色村寨進行保護性開發,深度挖掘當地文化。“每個村寨歷史不同,故事不同,加之具有特色的建筑群,完全可以形成一個個具有特色的鄉村游目的地。”在特色旅游村寨中開發‘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既突出了村寨特色,又帶動了產業發展。“農民一方面是旅游的服務者,一方面是產業的發展者,對原住農民進行服務業和產業培訓,使之成為產業工人和旅游從業者,不僅對實現精準扶貧有著積極意義。也為村寨賦予了流動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和無法復制的村容村貌,讓游客‘找得見鄉愁,望得見鄉親’。”
打造多元平臺
引入民營資本支持特色小鎮建設
建設特色小鎮不僅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平臺,也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輻射帶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目前從國家政策層面看,已經開始建立完善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以適應特色小鎮產業發展需求。今年“兩會”上,陜西省婦女聯合會委員張程程提交的《關于金融機構優先支持民營資本發展農業特色小鎮的提案》中,對如何吸引民間力量或民營資本進入農業特色小鎮產業建設,提出了進一步建議。
“在目前相繼出臺的產業扶持政策中,對金融支持農業特色小鎮產業提出了指導意見,但在執行過程中缺乏具體執行細則,在與相關金融機構對接過程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清楚、不明確、無法落地等情況。”張程程委員建議,要出臺地方性金融支持農業特色小鎮產業發展的政策,強化政府職能指導和監管,以產業為支持標準引導和吸引民營資本進入農業特色小鎮產業。同時樹立農業特色小鎮產業優秀民營企業標桿,吸引金融機構資金,力爭將農業特色小鎮產業發展成為我省的優勢產業和標桿產業。
張程程委員表示,應為特色小鎮建設打造多元融合的金融平臺,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同時打造產融結合的運營組織管理平臺,設立專業資本管理運營機構,運用積極參與、戰略性投資的主動方式,對基金進行專項管理。此外可以指導設立農業特色小鎮產業專項信托,從制度層面為農業特色小鎮產業增強信心、提供信用、提高影響力。助推農業特色小鎮產業高效發展,為提升我省產業升級、供給側改革工作推進及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貢獻力量。(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