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一笑話:讀書人不明白花生是樹上生還是土里長。六、七十年代上海知青分不清韭菜和小麥(苗)。如今,農村的孩子也有分不清的。這不是笑話,這是一農民父親說出的事例。農耕是我們生活的根。我們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時候要懂得感恩。傳承弘揚農耕文化,留住我們生活的根。
中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文字史,而農耕歷史卻超過六千五百年。相傳神農氏發明農耕,遂與黃帝并稱為華夏民族的先祖,地位猶在黃帝之上。農耕文明溫柔和煦,千百年來深植人心。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人們在生活上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在精神上追求田園牧歌,天人合一。

農耕歷史
古代中國以農立國,農耕歷史猶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謠,從遠古吟詠而來,唱出了民族的情懷與自信。黃河、長江流域孕育的農業文明更讓世人嘆為觀止,千百年來領先于世界。
1、生產工具的進步
生產力轉化
生產工具的進步標志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力最終是通過生產工具在人的作用下轉換為產品的,是生產過程必不可少的一環。
(1)夏商周:使用的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
(2)春秋:鐵農具開始出現。
(3)戰國: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4)曹魏:馬鈞創制了先進的灌溉工具翻車,水碓、水磨等廣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創制了灌溉工具筒車,出現了曲轅犁。
2、水利工程的修建
興修水利
興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農田灌溉;減輕洪澇災害;解決交通運輸困難。
(1)原始社會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
(3)春秋戰國,中原地區用桔槔來灌溉農田;春秋時楚相孫叔敖修建芍陂;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鄭國修建鄭國渠。
(4)秦朝:興修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
(5)隋朝:開通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連成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6)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興修的水利工程僅江南就超過六朝的總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將幾大水系貫通起來。
(8)新中國:國家進行了多次的治水工程。淮河、黃河、長江、運河、遼河、松花江、珠江,七大流域都先后進行規劃治理。不論筑壩防洪發電,修堰引水灌溉,國家參與程度,群眾動員人數和總投資額,都遠遠超過了歷代,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據統計,由1952年至1980年近三十年間,國家用于水利的資金近800億元,其中地方及社隊自籌也近之百億元。1958年開始興建的紅旗渠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們稱之為"人工天河"。

3、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及推廣
多樣化需求
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及推廣,滿足了人們種植多樣化的需求,以及帶來個體與社會財富的增加。
(1)商周:后來習稱的“五谷”都已種植。
(2)唐朝:農作物品種增多。
(3)明朝: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國外引進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
4、生產技術提高和經驗積累
古代科學技術
農學理論著作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進行了總結,既是對農耕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古代科學技術的總結與保存。
(1)商周:人們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
(2)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的生產經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3)明朝后期: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綜合介紹了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還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

5、中國歷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社會格局
從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到商鞅變法的廢井田,開阡陌,再到魏晉時期的屯田制,占田制,再到唐朝均田制的完善,最后在明清時期走向封建社會的巔峰,每一次土地制度變革,都會對整個社會格局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1)西周: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種國有土地制度。周朝規定,一切土地屬于國王。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并要向周王交納一定的貢賦。那時耕地溝洫縱橫,如同井字,稱為井田。奴隸主強迫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種。
(2)北魏:均田制,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納漢族謀臣建議,在不觸動官僚地主土地的前提下,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唐時期,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
(3)康熙: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來明朝藩王的土地,歸現在耕種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4)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但并沒有得到真正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