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在農耕時期,中國有40萬座村落,每一座都是一部裝載厚重歷史的典籍,可是沒等到我們去仔細品讀它、研究它、傳承它,這些經歷了千年風雨的古村落,這些傳統社會架構的基本單元,這些百姓生存狀態、生存想象的基本范式,正在城鎮化、商業化突飛猛進的過程中漸趨湮滅。

2012年我國首次啟動對中國傳統村落的大調查,初步掌握了近2萬個傳統村落信息。此后兩年內,住建部等部門分兩批篩選出1561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名錄。2014年,隨著傳統村落保護指導意見、保護規劃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的發布,國家層面傳統村落保護體系初步建成。、
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說,對列入名錄的村莊,我國計劃通過中央、地方、村民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加大投入,用3年時間使其村落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具備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基本的防災安全保障、基本的保護管理機制,逐步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綜合能力。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陶淵明描寫的田園鄉村。然而,這種雞犬之聲相聞,炊煙裊裊的鄉村美景,卻是許多城市人永遠走不進去的圖畫。伴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改革步伐的加快,大批古村落瀕臨消亡。在山東,像樣的古村落已不超過10個;在山西,現存的古村落已由過去的500個銳減到100個。

這些古村落之所以加速消失,如此之快地消逝湮滅在人們的視野之中,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大量撤莊并村,二是城鎮化失速。尤其是近些年來,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許多古老村落慢慢變得空巢化,只有少數老人和留守兒童在家看家護院,以后很有可能就成了無人村,其中所蘊涵的大量鄉土文化信息、形態也將隨之消失,由此造成的損失無法彌補。
“中國傳統文明之根在于鄉土,中國未來之變其關鍵在于鄉土,只有深讀三農,才能讀懂中國。”這是浙江電視臺錄制的《衢州記憶:鄉土再發現》片頭中的一句話。古村落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其首要價值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這既表明古村落保護是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也道出古村落保護的要義所在。“先保護、后開發”不是單純將原有的古村落圍起來打造成景區,而是在保護原有資源的前提下,活化民俗,深入挖掘景區的旅游功能,將地方歷史文化內涵發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