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了生存,在與自然的抗爭和適應自然過程中,創立了傳統的農耕文化。而農耕和牧業在發展過程中為了適應環境也發生著變化,這不僅帶給人類帶來新的生活方式,也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中國發展創意農業,就必須要挖掘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因素。
鄉土文化活動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演化,至今中國依然傳承著豐富的鄉土文化活動,比如民間的秧歌會(陜北地區)、民歌會(湘西、廣西、云南等地)、民俗節慶(祭祖、清明、端午、中秋等)。這些鄉土文化活動已經傳承了上千年,其中蘊含著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元素,通過對這些文化因素的挖掘,可以拓展出今天我們發展創意農業的新理念。清明返鄉祭祖、端午回鄉賽龍舟、中秋下鄉賞月都可以成為當今發展創意農業的路徑。

祖先的農耕遺存中華民族的祖先在距今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從事農業活動,在這漫長的發展歷史中,祖先留下了豐富的農耕遺存,對這些遺存的挖掘和利用也是發展創意農業的一種路徑。比如對云南省紅河元陽哈尼族梯田文化的挖掘就很成功,哈尼族梯田是至今為止人們依然沿用的一種農耕方式,但又極具哈尼風情并傳承著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
據考證,哈尼族梯田已經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這種耕作方式至今依然為人們所用,是典型的農耕文化的活化石。今天,這種農耕方式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展示方式,耕作者既可以通過農耕獲得農產品,也可以將農耕活動本身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來經營。
傳統的庭院文化鄉村人總是居住在庭院之中的,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庭院展示著各自不同的傳統的庭院文化。比如,自遠古時代,以齊魯為代表的山東地區就確立了堂室、欄廄、宅院為結構的家庭居住模式,這被孟子稱作“五畝之宅”。

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山東以家庭副業、樹藝木果、飼養六畜為內容的庭院經濟一直傳承至今。這也是發展創意農業產業的一種路徑。山東的庭院原本在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中就有著相當大的經濟功能,在今天,通過挖掘其深遠的文化內涵,就可以將其視為鄉土文化產品,來供人們參觀和體驗。
勤勞、樸實、憨厚的鄉土精神勤勞、樸實、憨厚的鄉土精神歷經幾千年的發展,至今依然為人們所推崇。生活在紛雜的鬧市中的人們會更加向往世外桃源,生存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的海洋之中人們會更加憧憬勤勞、樸實、憨厚的鄉土風情。人們的繁忙之余總希望有更多的閑暇,而在閑暇之中就希望回歸鄉土,體驗那勤勞、樸實、憨厚的鄉土風情。因此,對人們崇尚的鄉土精神的挖掘也是發展創意農業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