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特色小鎮已經成為城市化的一種重要模式,居住在特色小鎮已經成為許多人的追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鄭新立在3月24日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高峰論壇暨特色小鎮合作開放大會上說。
鄭新立認為,對我國而言,促進特色小鎮蓬勃發展,更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大舉措。“特色小城鎮更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鑰匙,一個特色小城鎮,對周邊有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特色小鎮不僅僅是一個小鎮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系統性的包括大量的產業、人口,甚至公共的福利資源向小鎮轉移的趨勢,它改變的不僅是整個社會的結構,甚至能改變整個人類文明的結構。
“可以說,通過鎮企業對接、特色小鎮的發展改變目前資源過度向大城市集聚的城市化的趨向,共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的道路。”鄭新立指出。
特色小鎮可解決“城市病”弊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經歷了世界上歷史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過程,城市發展可以說是波瀾壯闊,2016年,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7.35%,在此基礎上國家還制定了2020年的發展目標,即城鎮化率達到60%。
迅速興起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在集聚生產要素,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由于城鎮化很大程度上是在各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間自然形成的,缺乏明晰的戰略規劃引導,帶來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
“發展比較快的大型、特大型城市,交通擁堵,空氣污染,房價極高,制約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形成了二元結構,既不利于培育穩定的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又造成了新老居民之間基本權益的不平等;更重要的是城市結構布局不合理,城市總量明顯偏大。由于資源分配不平衡,在城市群內部行政區劃常常扭曲了資源的合理配置,繁華的都市往往被周邊貧窮的農村所包圍,形成了經濟發展的巨大的落差。”鄭新立表示。

在他看來,發展特色小鎮,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前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弊端。與大城市相比,特色小鎮的好處主要在于:位于城鄉接合部建設特色小鎮,有利于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實現城鄉產業融合,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
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精致、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完善配套的醫療、教育等服務設施的小城鎮居住的生活質量將會優于大中城市;
還有利于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鏈,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釋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吸引一批企業事業單位從中心城區轉移到特色小鎮發展。鄭新立認為,這能有效破局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如何有更好的發展,以及鄉村怎樣避免走向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