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古時春節曾經指節氣中的立春,也是一年的開始。漢武帝以前,歲首的日子也不固定,但在冬春交替的時節是古來共識,漢武帝時《太初歷》完成,正式規定孟春正月初一為一年歲首,冬去春來了,一元初始,萬象更新。
《說文解字》釋“元”為“頭”、為“始”,這一天是一年之頭一天,春季之頭一天,正月之頭一天,大好的“三元”日;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也是大好的“三朝”日。在好日子里,自然將給予怎樣的態度呢?發白凍僵的天地,從此開始解凍,開始綠意萌萌。而人又以怎樣的心情身處這年、月、日之始的一天呢?當然是過節般的狂歡。
農歷是農耕文明靠天吃飯總結出來的節氣,是農人在自然變化的恩賜中總結出來的農耕智慧,是以自然法則為農耕立憲,是天人合一的完美表達,“萬年歷”僅用四句,便為自然立法。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簡潔如楊柳沐春風,若臘梅傲冬雪;如朗月照秋水,若樹下飲長夏。使農耕進入了文明時代。

農歷是迄今為止最適合農耕自治的“憲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更替在民生的希望中轉換,沉潛著對古意溫暖的眷戀。這一具有審美品位的農耕自治文明,產生的政治管理也帶有美學風格,那風格特征便是關注民生的厚生意識。自然界的厚生起于春節,人文的厚生便有春天的味道,這大概就是虞舜祭天拜地的深意吧。
春節是春天的第一天,農耕文明過節,一定與節氣相關。這一天萬物復蘇,是一年四季中最好的季節。用人類的倫理以及靠天吃飯的農作方式來看,這是個仁厚的季節,厚生是人類的第一需要,因此,祭天拜地的儀式,是昭誥天下:播種,采集,漁獵的季節,即將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