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特色小鎮“特”在什么地方?一言蔽之,“特”在它的功能要求,即“產業、旅游、文化、社區”四位一體。但在實踐中,這幾者之間,尤其是旅游融入的多與少、深與淺的關系,則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這也讓不少小鎮的“主人”深感苦惱和困惑。
雖然,有關部門為高水平推進和建設浙江特色小鎮,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文件和規制,如《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高質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通知》《浙江省特色小鎮驗收命名辦法(試行)》《浙江省特色小鎮建成旅游景區的指導意見》等,但因為不同特色小鎮主導的核心產業不一樣,其關系也不能用一個統一的尺度去衡量。

由此,就產生了一個關鍵問題,那些不以旅游為核心產業的小鎮,旅游融入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到底該如何把握?筆者在指導特色小鎮旅游規劃的編制過程中,反復思考,總結出了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一、必須把握住核心產業的文化基因。產業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首位要素。一個特色小鎮如果離開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那就是無本之木,無根之萍,自然無法生存與發展。產業、行業、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一定會擁有它自己的本質性東西,就是由產業基因形成的產業文化。文化為魂,旅游為體,一個有活力的產業必定擁有它自己活躍的產業文化。
只有深入挖掘提煉了產業文化,旅游項目的設計、氛圍的營造才會契合主題,旅游的空間結構、功能布局才會合理合情,旅游的產品策劃和節事活動的開展才不會張冠李戴,旅游的要素配置才不會東施效顰。旅游如何融入特色小鎮建設,第一步是要弄清核心產業及背后的文化基因,這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比如,杭州下城區的跨貿小鎮,其核心產業是“跨境電商貿易”,其產業背后的文化就是“國際商貿文化”和“網上絲綢之路”,因此,它面向的消費者就應該是國際級的,它的旅游要素配置也應該是世界級的,游客、業主享受的是“地球村的生活”。
二、必須把握旅游融入特色小鎮建設的深度和廣度。浙江的特色小鎮建設,要求產業、旅游、文化、社區四方面做有機結合,即產業興鎮、科技強鎮、旅游興鎮、文化傳鎮;要成為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力軍,高水平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旅游作為環境產業、幸福產業,在這其中無疑起著多方面的作用。但不同的小鎮因為主導產業定位不同,旅游在其中的作用呈現也有明顯區別,或生產性,或生活性;或主導,或帶動,或輔助。以杭州下城區跨貿小鎮為例,商貿本身直接決定著跨貿小鎮的發展是否能成功,但通過旅游能帶來多少人流量、現金流、信息流,對跨貿小鎮健康、可持續發展影響甚大。
另外,不同的旅游消費者,還對小鎮的環境和服務品質提升起著相當的作用。對跨貿小鎮來說,旅游的功能性要求是全方位的,在其可接納區域及游客承載量范圍之內,游客來源地域越廣、越多越好。然而,諸如杭州濱江區的互聯網小鎮、余杭區的夢棲小鎮就不一樣了,這些小鎮對游客開放的空間區域是必須進行相應限制的,否則就會破壞小鎮產業工作者所需的靜謐氛圍。換言之,上述小鎮的旅游項目一定要與產業融合,其旅游配套設施一定是強調主客共享,它們更多是為社區營造良好的自然、生態、服務環境服務,更多是為提高社區居民生活品質服務。

三、必須把握特色小鎮的旅游主題。特色小鎮的“一鎮一業”本身為小鎮的旅游主題發展奠定了基礎,明確的旅游主題又為特色小鎮的發展生命力提供了支撐。美國汽車城市底特律的轉型就是一個例子,國內不少資源依托型城市的再生也是鮮活的案例。提煉特色小鎮的旅游主題,可以從特色小鎮的類型著手。浙江的特色小鎮分為歷史文化型、城郊休閑型、新興產業型、特色產業型、資源稟賦型、生態旅游型、高端制造型、金融創新型、時尚創意型等,這種分類本身就是從產業領域角度出發的,其主題方向和文化內涵也比較清晰。特色小鎮的旅游主題也不是不可以創造的,但這種創造一定要基于產業的核心基因,基于旅游“新奇特”的吸引力,基于引領或創造的消費市場。
四、必須把握支撐旅游主題的項目、要素和產品。特色小鎮建設作為新時期產業轉型的抓手,小城鎮建設的推手,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各類市場資本也是爭相進入。在這種情況下,旅游融入特色小鎮,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項目設計和招引緊緊圍繞旅游主題展開,與主題無關的項目即使再好也須拒之門外;二是嚴控對生態和環境有負面影響的項目;三是正確理解“主客共享”,“小鎮的就是小鎮的,共享的就是共享的”;四是強化產品的體驗度,強化旅游與互聯網、科技等方面的融合。
所謂原則,是指必須遵循的規則。筆者上述的四個基本原則是基于個人對浙江特色小鎮培育和創建現實的理解和思考,不揣冒昧的發表,是為了引得智者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如何,個人以為,特色小鎮的產業基因、產業文化一定是旅游融入的出發點,唯有如此,一千個特色小鎮才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