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公開發布,這是按照不久前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作出的最新部署。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主題聚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進入新世紀以來連續下發的第15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

新戰略繪制發展新藍圖帶來新變化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七大戰略之一寫進黨章,賦予突出的重要地位。
回顧2018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規格之高,前所未有。會議定方向,定思路,定目標,定任務,定要求,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必須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我們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農情國情,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全局,著眼于兩個一百年目標導向和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問題導向提出的戰略部署安排。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明確目標任務,為新時代農業發展繪制出路線圖: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十九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描繪的一項項具體目標和舉措,正在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干部帶頭人才支撐 新時代新農民民心穩民力聚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鄉村振興要駛上快車道,需要從上到下、一以貫之對中央政令不走樣不變形的貫徹落實,也需要肯干、會干、苦干、實干的各級干部,需要對土地有感情、懂技術、會管理、熟悉市場的“新農民”。
以村干部為例,作為最接近群眾一線的公仆,要牢固樹立群眾觀念,時刻把群眾衣食冷暖掛心上。必須主動去爭取群眾,關心群眾。要經常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群眾需要,傾聽群眾呼聲。注重教育引導群眾,因勢利導,調動和發揮群眾積極性、創造性。帶頭想辦法、找路子,勇于探索發展新產業,帶動共同致富,讓群眾錢包鼓起來。敢闖敢干,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把扶貧資金用到“刀刃”上。用心治理,倡導文明新風,解決好“富腦袋”問題。
此外,國家將進一步支持農民工等各類人員返鄉下鄉創業。政策將首次創業、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一次性創業補貼支持范圍;將“政府+銀行+保險”融資模式推廣到返鄉下鄉創業企業。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共十九大描繪了我國發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藍圖。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要把這個藍圖變為現實,必須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

產業興旺農民有活干、有錢花新政策帶來新利好
2018年是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年,新戰略新開局,各部門、各地區共同發力,加快實現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農業部啟動“農業質量年”行動,新制訂修訂千項農藥殘留標準,增加百個果菜茶生產大縣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國家政策引導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百姓需要綠色生態產品,市場贏得發展空間。
國家實施質量興農戰略;10省份試點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示范;200縣全面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認為,鄉村振興必須有產業支撐。制訂和實施質量興農戰略,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這是農業發展政策一個重大創新。
中央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做大做強農業,同時加快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近日,發改委、農業部等七部門聯合啟動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148個示范園探索在路上。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錫文認為,產業發展根本目的是為了農民福祉。產業興旺能搞好農業基礎,推動產生新業態,給農民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還要促使產業興旺與農業科技大對接,依靠科技引領打造新引擎。鼓勵科教企協同創新、鼓勵涉農科研院所與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開展交流合作,推進農業科技進村下田。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認為,農業科技界責任重大,我們現在已經走到了要依靠科技實現質量興農,效益興農,綠色興農的歷史階段,要加強農業科技攻關。
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如今,頂層已設計,前路已謀劃,部署已明晰。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們更應擼起袖子苦干實干,實現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新時代鄉村振興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