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北京房山境內的一座座山脈內斂、深厚,不會因為一層層淺薄的藍天或陰雨而翻騰,也不會因為曾經馬蹄深刻的敲擊而疼痛。當這片大山依舊靜謐,一座座古塔與深山古寺似乎是曾經遠去的僧侶與工匠們留給這片大山的印記,談談這連泉禪寺。

連泉禪寺,這名字聽上去就討人喜歡,連泉,若有接連不斷的泉水,這地方莫非就是傳說中的生活秘境呢?
然而還有一個更吸引人的理由,這古寺在山間的面積很大,卻始建于明代,歷經好幾任住持后荒廢于明代,香火戛然而止,之后近400年的時光里,再沒有任何重建與修復的痕跡,遺址還在山間,還是當年荒廢時的樣子,只是無限凋零了而已。
要知道,連泉禪寺所處的位置離金代皇陵很近,屬于同一個山系,自然也是風水寶地,從名字判斷,泉水涓涓,禪意悠然,自然是個修心養性的好場所,那它到底經歷了什么?致使從明代中期到清代到民國突然就斷了香火呢?

昔日的繁華淡淡褪去,荒草在山間肆意蔓延著,初冬的季節,約上兩位師友自駕前往北京房山河北鎮尋訪連泉禪寺。
雖是初冬,陰晴不定,這邊的藍天剛剛露出天際,那邊的云朵卻綻開了歡顏。落葉繽紛,一派蕭瑟,其實尋古對于我,天氣是不重要的,當然藍天白云更好,但我更追求隨遇而安的緣分,在四季的風景中,尋找行走中的自我救贖,在追求自由的掌控里,探索歷史與光陰留下的本來面目,才不會為純粹要拍出好片子而拘泥于天氣呢!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間的小路被落葉覆蓋,別有一番斑斕鮮明的意境,上山的路走走停停,我們用了將近兩個小時才抵達連三頂的埡口,遠遠望去,古碑矗立,地上間或幾塊白石,一片蕭瑟狼藉。
關于連泉禪寺的記載,可供翻閱的書籍我還沒有找到,網上有一些帖子,都是前輩們戶外穿越過的游記。
傳說中,連泉禪寺被毀的原因是個迷,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曾經因廟中和尚犯罪或得罪官府遭懲罰被毀,另有一種說法是院內住持去世后禪寺自身發生內訌自毀一說。當地流傳下一個有趣的段子說道:“山門倒,人不在,七步里、七步外,還有七十二缸老咸菜”,意思是寺廟毀壞時,僧人將財寶裝滿了七十二口大缸,埋在山門附近,以待重建光復禪寺之用。據說真的引來不少“挖寶”者,把塔院及古寺進一步毀壞。

走近遺址,凌亂的塔院中,古塔地宮盜洞觸目驚心,難道真的印證了民間傳說,眼前的所見的確是挖寶者所為?寺院被毀的真實故事,至今還充滿傳奇色彩。
古塔上帶字的塔銘現存四處,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住持的生平,大意為四十歲斷發到連泉禪寺,最后兩句是“自從識破娘生面,一點靈光照大千”,我專門查了一下“娘生面”的意思,竟是頓悟了本來面目。

另外三處古塔上的塔銘,現場可考的是連泉禪寺第三任到第六任住持的靈谷塔遺跡。
殘碑斷垣中,只能靠古詩還原一下當年的盛景,明代詩人鄭民悅在《登連泉寺》詩中贊道:“梵宇清秋景倍賒,回廊影轉夕陽斜。爐煙風裊僧猶夢,庭葉霜飛菊自花。入座松濤鳴晚籟,橫空雁陣逐歸霞。臨窗細問支郎語,法界茫茫一大家。”可想而知當年連泉禪寺的恢宏壯美。

沒有翔實的歷史記載,只有撲朔迷離的民間傳說,一座古寺就這樣幾乎淡出了時空的視野,是人為歷史的興廢?還是自然演變的造化?望著蕭瑟的草木氣息與滿目凄涼的場景,終憐勝地埋芳草,誰道遺風逐逝波?我想,歷史中的一切或許終將沉淀在草木塵埃之中吧?!
日出蒼穹也好,夕陽西下也罷,這里的寧靜從未改變。

曾經的恢弘氣勢盛極一時,如今的片瓦不留物人兩非,連泉禪寺的前世今生,是否也向世人昭示著順應自然的禪悟真理呢?
回程下山,路過早已拆遷十年有余的查兒村,據傳村內留有民國時期的關帝廟,實地探訪順利找到,也是一副破敗荒蕪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