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代人的表述則是,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之上。近幾年來的“精美湘潭·美麗鄉村行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全市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小到以20戶左右農戶為成員的“美麗屋場”,大到數百戶的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無一不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來打造。其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被擺在首要位置。
湘潭縣花石鎮泥灣村李家祠堂美麗屋場,巧妙融合了“愛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290多畝種養殖生產基地,實現了生產、家居、休閑的完美統一。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雨湖區姜畬鎮金馬村因地制宜,一方面積極推廣優質稻生產,努力打造“金馬”大米品牌;同時不斷壯大生豬產業,2017年新增養豬大戶102戶。還積極招商引資,大力推廣“互聯網+”農產品電商銷售模式,帶動全村餐飲業、鄉村休閑業的發展,村集體經營性年收入達30萬元。諸如此例,其理念可以復制、值得推廣。
美麗鄉村建設的最終目的不光是“好看”,還要創造“美麗經濟”,為當地的產業經濟錦上添花。油菜花節、荷花節、杜鵑花節等各種節會,如果單純是讓游客來看看花、拍拍照,空手而來空手而歸,那不如不搞。每次節會應該有當地農副土特產品展銷,有休閑垂釣、體驗采摘等活動,有特色餐飲消費。這樣,才能留得住人、才能吸引回頭客,也才能為自身創造財富。比如,2017年 “十一”長假期間,岳塘區荷塘街道盤龍大觀園推出了8大主題的親子音樂帳篷節活動,游客達12萬人,參觀、餐飲等各項營業收入達4000萬元,這就是很好的榜樣。
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湘潭縣易俗河鎮谷洪村,2017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6.2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8600元,高于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5%以上。這是全縣乃至全市的特例,因為它處于梅林橋現代農業示范園(美麗鄉村示范片)的核心區,有政府資源整合、項目集成投放的優勢,有招商引資的便利條件。其他絕大多數鄉鎮、村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量體裁衣,穩步推進一二三產業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的責任主體是農民群眾,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投入,必須摒棄等、靠、要的思想觀念。以美麗屋場創建活動為例,少數村民只想用政府下撥的獎補資金“河水煮河魚”,自己不愿籌資籌勞;更有甚者,部分村民視美麗屋場為鄉、村干部的“責任地”,后續管理工作得由政府或村集體花錢雇人來搞,綠化苗木被風雨吹倒無人扶,花壇中雜草叢生無人扯,亂丟垃圾的現象無人制止。凡此種種,實不可取。
總之,如果沒有產業支撐,“美麗鄉村”就無法實現;如果沒有持續穩定的經濟基礎,“美麗鄉村”就只會是曇花一現;如果沒有村民群眾的主動作為,“美麗鄉村”就難以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