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辦的2017年博鰲論壇上,談及特色小鎮的打造,山水文園集團執行董事兼CEO張曉梅表示,建造特色小鎮應正確平衡“快”與“慢”之間的關系。快是商業化發展和實踐的要求,慢是基于對項目特色的精心雕琢。
2016年7月1日,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發布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不斷提高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隨后,各地的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般陸續涌現。

張曉梅表示,建設一個特色小鎮或者一個城市,要從五個維度來透視:一是公共空間,比如,在中國的古代農村,每個村子都會有一個小廣場,它就屬于公共空間;二是名人、故事和歷史,在很多小鎮中,名人古跡、博物館會傳承下來,成為后人追尋歷史的去處;三是城市的節慶和活動;四是美食和集市;五是自然景觀。
如果把這些特點集聚在一起,它就會像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城市應該在這五個維度里尋找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去雕琢。在城市個性的打造上,一定要關注城市而不是建筑,關注居住在城市里邊的人的生活體驗,關注城市中人所形成的特質。
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千城一面、千鎮一面”現象?
對此,張曉梅認為,建造特色小鎮面對的最大壓力就是“快”和“慢”之間的平衡。在“快”的過程中,需要用“慢”的心態。而“慢”中需要重視的是當地的歷史與文化,文化便正是一個城市、一個小鎮的靈魂。

為了保證項目質量,在“快”的過程中,我們通過節點化的管理進行推進,用工匠情懷慢慢雕琢項目的品質,體現不一樣的“慢”。在項目還沒有開展前,充分梳理當地歷史和文化的脈絡,將當地文化及名人事跡融入項目定位,充分傳承和發揚地方文化特色。如果把文化的根找到,進而確定產品的定位,項目靈魂就出來了。
我們的小鎮能給社會帶來的,絕不僅僅是一座龐大的建筑群,而是一個能夠留下一生美好回憶的地方,能夠讓全家享受到極致的歡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