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鄉村中,傳統倫理道德淪喪,兒媳對年邁公公婆婆動輒呵斥、辱罵,子女把久病父母當作累贅……傳統道德、優良村風缺失,令人心痛。美麗鄉村建設在完善基礎設施、改變環境面貌、發展鄉村經濟的同時,更需要文化和人心之美。
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多管齊下。文化建設和道德傳承能為美麗鄉村建設錦上添花、提升內涵,文化之美和人心之美是文明的靈魂和精髓。傳統道德、優良村風的缺失,源于對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忽視;反之,傳統道德、優良村風的濃郁氛圍的形成,則源于對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的重視。

有些農村空巢老人的晚景和留守兒童的悲劇為什么令人落淚?與子女之重經濟利益、常年不回家看看和疏遠親情有很大關系。例如這篇報道的記者在浙江一普通農村采訪時曾偶遇一位一生未婚、跟著侄兒一家生活的九旬老人,為什么看其鶴發童顏的精氣神便知日子舒心、幸福寫在臉上?老人的舒心就源于當地村風淳樸以及孝順老人、團結鄰里、互相幫襯的傳統。老人布滿皺紋的笑臉和村里文化墻上的一幅幅“孝字歌”“友愛歌”等為什么能久久定格于記者的記憶中?
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于文明的重視和落實,這就是答案,這就是和諧村風建設的成功案例,是值得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村風的過程中認真學習和思考的地方。路修得再好,房子建得再多,花園修得再美,農家書屋的書擺放得再整齊,如果沒有融洽、沒有孝順、沒有團聚,沒有管理、沒有運用、沒有交流,就沒有詩意、沒有幸福、沒有沒有歡樂可言。
中華傳統文化中,守望相助、忠孝禮義、尊老愛幼、勤儉樸素、誠實守信、熱愛家鄉等村風古已有之。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如何傳承和弘揚這些文明村風,如何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目的,就是我們建設者、宣傳者以及享受著神圣的職責和義務。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就需要讓優良村風、文明民風和淳樸家風在綠水青山和群眾土壤中綿延悠長地扎根和傳承下去,浸潤一代又一代心靈,起到約束、引導、教化的作用,才能轉變、提升鄉風習俗、生活習慣、道德傳統、價值觀念。
當然,在約束、引導、教化的始終,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內核,為時代精神,為宣傳導向,為價值取向,為目標方向。一些村落在堅持不懈的文明家庭、文明婆媳、文明父子、文明妯娌、文明鄰居等評選表彰活動中,就充分體現了人心之美、人性之美和文明之美,是弘揚誠信美德、互助美德、寬容美德、禮讓美德、勤儉美德、善良美德等傳統美德以及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的典范。

良好的村風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塑造新村風的重要內容。因此,村風的培育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將新村風的塑造當作“必修課”和“核心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村規民約,引導農民鑒別是非、美丑、榮辱,的確不失為弘揚傳統美德、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意識以及普及科學,引領風尚的好途徑。
創建美麗鄉村當然還應重點避免“簡單化”、“復古化”、“行政化”的誤區,這也是有良苦用心的認識和見解。一要形成典型經驗,例如學習河北省藁城崗上村通過用《功德錄》記錄好人好事以推動村風建設的做法。二要注意保護村風傳承的載體,絕不能機械的照抄照搬城市人的建造方法和規模,例如連個貼春聯的地方都沒有就會缺少農村的特色、鄉土的韻味和文化的景觀。三要保存傳統的風俗、文化。四要充分挖掘和展現當地的歷史文化,再融入現代元素,例如鄉賢榜、積德榜、知名人士榜、熱心公益榜和捐資豐碑甚至農家書屋讀書知識競賽等。
總而言之,文化之美和人心之美是和諧村風的靈魂和依托,如何讓文化之美和人心之美為美麗的鄉村、美麗的山水、美麗的農家增添畫卷詩頁,是值得我們長期學習、思考、研究和付諸實踐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