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傳說是民俗傳說的一個獨特類型,是寺廟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全社會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寺廟傳說對于寺廟有正面或負面的意義,但都應該惜之敬之,慎而待之。
寺廟傳說是關于寺廟來源、對于寺廟人物故事及其評價的一種傳說。寺廟傳說與社會各種觀念交織,組成了一幅鏈接信仰與社會的圖卷。
相傳中國寺廟之祖為河南洛陽白馬寺,而此寺之得名于天下,乃是該寺的傳說。在白馬寺的傳說中,漢明帝夜夢金人、白馬馱經、經函放光明的神話,締造了白馬寺的神圣地位。
這種帶有歷史因子的神話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這些故事看起來令人信服。在白馬寺的傳說中,漢明帝實有其人,寺廟實有其物,寺廟內確有葡萄等美味水果植物,還有一個稱寶公的人。
寺廟傳說塑造寺廟地位是毫無疑問的。上海有一座著名的寺廟——龍華寺。龍華寺的起源與三國時期僧人康僧會相關,而康僧會的故事,則是今天龍華寺將其奉為祖師的依據。

龍華寺的起源故事,是一個僧龍斗法的故事,是一個佛教與民間信仰、本土文化沖突的故事。相傳過去龍華一帶乃一片水澤之地,是廣澤龍王的寄生之所。康僧會來到這里,結茅茨為廬弘法。廣澤龍王怎么辦呢?一說是兩人斗法,廣澤龍王輸了,逃到東海去了;一說是兩人斗法,廣澤龍王也是輸了,但是做了護法;一說是廣澤龍王讓出來地盤,但是寺廟給了他一片空間享受供奉。
白蛇傳的故事是表現民間對于佛教信仰態度的重要傳說,曾被列為中國“四大民間故事”。這個故事最初并不是白娘子與寺廟的沖突、與法海的沖突,而是與某道人的沖突。江南地區兩處重要的佛教建筑——雷峰塔和金山寺,在民間傳說的講述中躺槍了。魯迅的一篇《論雷峰塔的倒掉》,把佛教經典建筑視為罪過標符。
從宋代開始出現的,以《西湖三塔記》為基本原型的民間傳說故事,其主旨還是教育百姓不可縱欲,否則喪生。故事以夸張的情節,描述因為貪戀女色導致的悲劇。故事一波三折,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但是后來的情節出現了法海和尚,出現了金山寺,出現了雷峰塔,這些佛教元素長期以來都是正面的,是教育青年健康成長的民間教程。雷峰塔和金山寺因為這些傳說獲得外在的助力,成就了名寺和名塔的地位。
“五四”以來,田漢的改編版《白蛇傳》和魯迅的雜文,一下子將白蛇傳的故事引向了單一的個性解放與封建壓迫矛盾的方向,這使金山寺、雷峰塔備受壓力。尤其是隨著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的熱播,法海的負面形象日漸突出,成為定式,后來各種版本的影視作品迭出,雖然有為法海翻案、為法海的行為尋找合理性的動機,但是法海的形象越抹越黑則是不爭的事實。

對于倒掉的雷峰塔,這是一個地方風物慘遭破壞的事件,被魯迅解讀為一個值得鼓掌的事情。雷峰塔本來是一個信仰對象,但是隨著白蛇傳故事的傳播,雷峰塔的形象開始向著娛樂、向著大愛的方向轉變。原諒白娘子、同情白娘子、祈福白娘子的社會心理事實上與佛教的慈悲為懷相一致,于是杭州有了雷峰塔的重建行為。這其中當然有旅游開發的民俗經濟發展的基本動機,更有杭州城市形象營銷的內在動機。事實上,重建的雷峰塔不僅很快收回了投資,產生了強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于杭州城市文脈延續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于佛教大愛精神的傳播也起到了正面的支撐作用。
與民俗傳說保持和諧,因勢利導傳達佛教精神境界,是杭州雷峰塔的成功經驗。但同一個傳說的負面因素對于金山寺所在地江蘇鎮江來說,在當下無疑是非常尷尬。看著西湖的人流涌動,鎮江有些無計可施。就金山寺法海傳說,金山寺基于歷史事實進行了正面的講述和回應。金山寺稱,法海即裴頭陀,是唐代高僧。可是相對于沸沸揚揚的白娘子與法海斗法的故事,裴頭陀的敘事對于社會公眾來說簡直微不足道。

今天的少林寺名噪天下,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少林寺的歷史與民間傳說傳揚有關。少林寺有兩套傳說,一是佛祖菩薩的傳說,一是相關的歷史與民俗傳說,其十三棍僧救主這一神奇歷史故事,經過民俗化傳揚,提升了少林寺的地位。
有些寺廟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它的傳說卻會亙古不滅,并因此具有了重建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寺廟傳說乃是佛教文化之珍寶,應該格外珍惜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