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歷史久遠且從未斷隔的人類文明。在這個文明之河里,園林藝術一直淌漾其中,受其滋養,經歷了它的萌芽、發展、全盛、成熟時期,但園林藝術也與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遭遇著全球文化一體的影響,在這個歷史的十字路口迷惘了。中國古典園林是中華文明的一朵奇葩,在處于世界的開放時代的今天,如何將其繼承和發展,這幾乎是所有中國園林工作者都苦苦思考、上下求索的。
園林藝術可以說是哲學、詩文、書畫、建筑這些中國傳統藝術的凝集體,也可以說,園林藝術是這些藝術的綜合反映。所以深入分析這些相關藝術的發展現狀,取其有永恒意義的精髓部分,避其已僵化沒有存在價值的成分,重新融合到園林藝術中來,不失為一種較好的繼承方法。本文也試著分析,詩詞、書畫、建筑這些傳統藝術中哪些成分對園林藝術繼承是可棄的,哪些是可留的。

中國古典園林相關文化在近代出現"文化斷層"現象
從北宋開始,中國整個思想文化進入封閉細微狀態,文化藝術已由面上的外向拓展轉為縱深的內在開掘,其所表現的精微細膩程度則是漢唐無法企及的[1]。這種細微和完善造就了中華傳統藝術的登峰造極,但也埋下了隱患,對文化藝術的長遠發展造成了逾演俞烈的束縛。據筆者歸納,這種文化束縛主要有自然觀從整體到局部轉移、"師承前人,求典無新"、條條框框太多三個特點。這些弊端在詩詞、繪畫、園林中都充分體現出來。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是自唐以后的文人學者漸漸少有的,詩言志,詞為詩余,是為小技,不登大雅之堂,這已說明唐詩宋詞兩大詩歌全盛時期中,宋人的世界觀已然不如唐人之開闊。在北宋末期盛行的江西詩派"無一處無典故"的做法,使得后世文人多耽于尋章摘句,數經論典,而少見創新。
山水畫發展至北宋,已是高峰境地,描繪城鄉廣闊地域風情的《清明上河圖》、氣勢磅礴的《長江萬里圖》、景色連綿的《千里江山圖》,這些全景山水畫的大量涌現和豐富遺存亦是其他時期不多見的。至南宋李唐,山水畫風為之一變,出現"一角半邊"式的構圖及所謂"院體"畫風,對后世山水創作影響極大。從"全景山水"到"一角半邊"風格的演變已經反映了畫家自然觀的改變。元明清繪畫風格總的發展趨勢是重視對古代傳統的繼承,追求作品的古意,趙孟頫和"元四家"即如此,以董其昌為首的"畫中九友"和"四王",則專以標榜摹古,每畫必標明仿某古人,重形式,缺乏創新內容,山水畫漸趨沒落。

講究詩情畫意的園林不可避免受到這些藝術束縛的影響。相對較為本真的唐宋園林,明清園林更講究形式美、技術巧,由順應自然而發展為美化自然,強調人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追求外在的物質創造。這種一味地追求藝術美、形式美的做法,使得園林越來越失去自然性、真實性和生活性,也脫離了適應大眾人們生活的基礎。自然觀從大山大水轉向一角山半邊水的明清文人,他們所營造的文人園例如蘇州園林,是以城市民宅的方寸之地追求江山萬里的廣闊無垠,其表現手法千變萬化,無所不用其極,在技巧上、工藝上的成就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然而凡事一過度,就走入了極端,"一拳石則太華千尋,一勺水則江湖萬傾",如盆景一樣的作秀,一石一木的設置達到整個園林意境的高度,這是與真實的自然山水不相附的,亦是病態、矯情的。但是醉心于"壺中天地"、"須彌介子"的造園者卻對這些手法推崇備至,以至于漸漸地被這些技巧給束縛。蘇州園林最大的成就就是對自然山水成功的微縮,在藝術的發展上卻與詩詞山水畫一樣走入了重復、追求程式的道路。這些園林以生活享受為重,僅以被縮微的山水和花木所寓意的品格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實際上,這種表現園林意境的藝術手法中并不高明的,因為太過細微也現得瑣碎和凌亂,失去了早先詩情畫意中的簡練和大氣,以厚重的文藝技巧掩蓋了原本自然樸實的園林意境。
在古典園林藝術以及相關藝術因自身的束縛日漸式微時,又迎面碰上了世界開放的大時代,詩詞、書畫、古建筑這些傳統文化紛紛失去它們生存的生活土壤,走入或即將走入它們的"文化斷層"時期。
㈠、詩詞文化的斷層
詩的發展至今出現"瓶頸"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格律。格律是詩詞的魅力之一,亦是詩詞的束縛之一。毛主席說過:舊體詩詞格律過嚴,束縛人的思想,一向不主張青年人花若大精力去搞。此外,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及建國后的繁體字改革更是將禁錮中國語言文字的東西刪得干干凈凈,格律詩詞的基礎--一些詞譜、詩律也從基礎知識普及領域中退出,在此后接受文化教育的人多數不能掌握這些知識,因而,格律詩詞失去了它的成長基礎。
㈡、書畫文化的斷層
書法藝術悠遠厚重的中國,卻在近代失去了它的生活土壤,書寫工具從毛筆變為鋼筆。連書法最起碼的使用工具都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沒有多數人長時期的使用,又何談這一國粹的普及和鑒賞,更不用說傳承和振興了。以書法為技術基礎的國畫,用筆強調骨法,用墨講究氣韻,這都是書法的要旨,而用毛筆書寫的中國傳統書法因為筆的變革漸漸失去它存在的土壤,由于傳統書法的遠離生活,傳統書畫的式微也在所難免。
㈢、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斷層
以木框架結構為特色的中國古代建筑,以其結構精巧、色彩豐富、形式多樣而著稱。但是由于現代生活中電的大量應用建筑結構安全上以及功能方面的考慮,木構建筑幾乎消失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
以上這些都說明,詩詞、書畫、古建筑這些傳統藝術的發展都是有其文化背景和生活土壤的,離開這些文化背景和生活土壤,它們的發展必然如無源之水,無以為繼,古典園林也隨之失去這些可以汲取養料的藝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