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普陀宗乘之廟雖沒有像布達拉宮那樣氣勢巍峨、高高聳立,卻也似布達拉宮一般布局精致,因此便有了“小布達拉宮”的美稱。

普陀宗乘之廟臨近承德避暑山莊,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是“外八廟”中最大的一座廟宇。乾隆三十六年,各邊疆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都匯集在了承德,慶祝乾隆皇帝六十壽辰和皇太后八十壽辰。為了敬重不同信仰,團結各族民眾,乾隆帝下旨建造,這才有了這座帶有皇家氣勢的廟宇。
寺廟內的大小建筑很多,建筑建構講究,景觀搭配精良,格局布置靈活又不失皇家風范。寺廟主體是大紅臺,通高43米,臺中央的“萬法歸一”殿則是主殿,巍然聳立,金光閃閃,遠遠地高于其他的殿頂。
該建筑底部由三層群樓圍成,上下對比鮮明,光影流轉,營造出了莊重神秘的氣氛。近年來,大紅臺上的“御座樓”隆重推出了民族宗教歌舞《普陀之光》,用歌舞的形式展現寺廟落成、皇帝慶壽和土爾扈特部回歸等重大事件,用生動的舞姿、優美的歌聲表達出了“康乾盛世”時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每天上午,游客都可以在昔日皇帝欣賞歌舞的“御座樓”上觀賞到《普陀之光》。
相傳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共有三處:一處在印度,一處是西藏布達拉宮,一處便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但乾隆皇帝認為,觀音菩薩是降生于印度,其后先到了西藏,于是在承德修建普陀宗乘之廟便“仿西藏,非仿南海”。
總體來說,普陀宗乘之廟是既有漢式建筑的根基,又有藏式建筑的特色,可以說是漢藏文化交融的建筑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