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坼(小縫隙)光,門旯(角落)光,開推門,大天光,豬破柴,狗燒火,貓弄飯(做飯),弄進裹;獝猻(猴子)挑水滿街坐,雞公洗碗連爪爪,雞母掃地粘瀝瀝。”這段安徽黟縣話的古老童謠,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宏村人開始一天生活的樣子。馬頭墻、白墻黛瓦、青石板小巷,這座有著800多年歷史的村莊,像極了一幅畫。汪森強,每天按時早起,打開大門,他是汪氏家族九十五代傳人,156年前祖輩建造的房屋,如今成為游客們參觀必到之處。

思考古村發展并著書立說的汪森強
木雕、天井、檐角、小窗,始建于南宋紹興元年的宏村,依然留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筑,極具藝術價值。徽州古村民俗學者汪瑞華總結了徽州建筑有五個特點:第一是高墻深院小窗戶,第二飛檐翹角磚雕門樓,第三是天地相連大天井,第四是磚雕木雕石雕,最后是要看外觀黑白灰的無彩色和寬大的馬頭墻。宏村,無疑是安徽南部眾多古村里人氣最旺的。
但是在18年前,宏村還只是藏著深山里、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安徽黟縣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長余治淮記得,當時很多鄉村為了改善居住環境而拆舊蓋新,但是相對貧窮的宏村村民大都無力改建,因而這里成為專家學者參觀徽州古民居的首選。縣政府也希望借參觀這種手段,幫助申請些許資金修繕古建筑。
“但是專家就告訴我們說,你們這是在捧著金飯碗在要飯。”這些評價,即使到了今天,余治淮還記得很清楚。這些司空見慣的“破房子”真的可以發展旅游嗎?參觀者給文化不自信的黟縣人上了深刻的一課。意識到古民居的價值所在后,黟縣開始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和宏村作為皖南古民居群,共同申報。
2000年,宏村終于等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出的國際古遺址專家——大河直躬。當時下著蒙蒙細雨,宏村被煙雨籠罩著。大河直躬來到宏村,什么材料也不看,獨自一人撐著傘在畫橋橋頭凝神佇立,一支煙接著一支煙地抽,足足過了半個小時。身后包括余治淮在內的所有人都著急了,不知道大河直躬內心到底怎么評價宏村,因為他的勘察意見對于宏村能否入選至關重要。
“這下你們有希望了,他只有在興奮時才抽煙。”大河直躬的助理偷偷跑過來說,眾人聽了才算放下心。

余治淮再次回到宏村
當天煙雨蒙蒙的宏村,給大河直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評價宏村是:“青山綠水本無價,白墻黑瓦別有情”。2000年12月2日,宏村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又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電影《臥虎藏龍》也在此拍攝取景,2011年5月宏村又被評為國家5A景區,這里一躍成為黃山周圍最多人拜訪的景區。宏村去年接待游客227.03萬人次,門票收入近1.3億元。宏村旅游的大發展,也讓當地收入在20年間增長了700倍。走出去的宏村青年,也選擇回鄉創業。孫敏和汪超,放棄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鄉開起了客棧、咖啡店。
利用古民居開客棧、發展旅游,富了村民,也有了資金修繕古宅,然而商業開發帶來的環境污染、房價租金的高速增長、原住民的流失等等,都需要宏村人去面對和思考。雖然是農民出身,汪森強從2000年便開始嘗試寫作,至今出版了6本畫冊和文集,他試圖探討和記錄下宏村發展的點點滴滴。富起來的宏村人,像汪森強這樣思考的越來越多。

“即使人的生活已經現代化,老房子古村落,會給村民帶來厚重的歷史文化根底,日子會過的更加從容而不浮躁,人們可以從老房子留下的一切,學習古人的智慧和傳統文化,這是看不見軟實力,無法計算價值的精神資產,社會經濟發展得越快,文化就更加珍貴。”汪森強寫道。(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