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記者來到偃師高龍鎮高崖村,見到了歷經500余年風雨、剛又重修的古寺——興福寺。

興福寺現僅留存一處明代建筑風格的大殿,大殿坐北朝南,東西長11.3米,南北深9.1米,硬立架,重檐歇山式,疊脊翹檐。大殿頂部被綠色琉璃瓦覆蓋,主脊兩端及正中飾有鴟吻,垂脊和戧脊上飾有各類小獸,栩栩如生。

通常來說,中國的木構大殿梁柱都是左右對稱的,而興福寺大殿是東邊通梁、西邊通柱,結構很不對稱,但巧妙地利用力學原理,保持了建筑的穩固。這種結構在古代建筑上極為少見,當地群眾稱它為“東梁西柱”“房倒屋不塌”結構。

據現存大殿外圍墻所嵌興福寺大殿簡介可知,興福寺修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建造人為逯通,曾于清康熙年間和民國時期先后重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