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儒學思想的審美影響傳統哲學中的儒學思想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統一和諧,其對美的理解就是情與理的統一和諧。而道家思想講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統一和諧,其對美的理解是心與物的統一和諧。
園林建筑在儒學思想的浸染下,產生了形式的對稱、明確的等級、清晰的條理等這些人為所形成的制度。而在道家思想的浸染下,園林建筑又體現出不規則、有線條、不對稱、有變化的布局設計,而且建筑在形式上也會根據地理的形狀和水域的形狀進行變換,不一樣的地形和水域也會有不一樣的造型搭配。

中國古典式園林建筑一般用木料、磚石及粘土作為建筑材料,這無一不是在表現“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例如,木料是在園林建筑中最為常見的,它是一種可再次利用的原料,取之于自然回歸于自然,是建筑材料中最原生態的。
在使用木料的過程中不用做過多的加工處理,不浪費任何資源,放回大自然以后也不會污染環境,對人本身也沒危害,甚至有一些木料對人的身體還有益。木料還具有成本低、易加工、抗震等優點,而且木料在觸摸手感上也很舒適,同時裝飾材料也可以用木料,比如雕塑等。
中國有許多園林建筑已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霜,由此可見木料的使用年限也很長。中國傳統“禮樂文化”的審美影響“禮”的本質是“序”,“樂”的本質是“和”,因此禮樂文化也是秩序文化及和諧文化。

禮樂是儒家思想為封建社會治國所構建的行為規范,同時禮樂思想也體現在園林建筑中,例如位于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就是以講堂做為中心點,中軸兩側對稱,兩邊相對稱的排列著齋舍,層次分明,整齊劃一,這正是禮樂思想的現實表現。在我國古代園林建筑中是有著嚴格等級制度的,不論是代表皇家的建筑還是百姓的院落都有等級之分。
其中,故宮建筑便是禮樂思想在建筑中最好的表達。這些建筑中有著分明的等級制度,例如,坡屋頂、房殿的等級最高,然后是歇山,最末是懸山和硬山。在紫禁城中,其中太和殿就是十一開間的最高等級的房殿屋頂,象征著封建皇朝高高在上的權力。而江南的那些民居采用的是等級中最末等的懸山和硬山,這也表現出百姓生活的悠閑與自在。園林建筑是哲學思想在建筑中所產生的和諧統一的藝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