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蘊含著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是民間文化的生態“博物館”。古村落里既有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又有民間文學、戲曲、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人們在古村落的保護過程中已經意識到了村落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但卻對民俗、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不足。實際上,只有物質文化遺產而缺乏非物質文化滋潤的村落,最終難免成為“文化空巢”。
挖掘靜態美背后的“活態美”
不知何時起,人們紛紛感慨節日的味道日漸稀薄,沒有年味兒的春節,只有月餅的中秋節……生活越來越現代化,傳統的民俗節日卻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國是農耕文明大國,多數民俗節日都扎根鄉村,有學者稱“民俗是村落文化的靈魂”。正是依托于這些傳統民俗,鄉愁才得以守望。但是隨著城鎮化浪潮的推進,一座座傳統村落被湮沒,一批批傳統民俗也隨著村落不斷消亡。

《馬丘比丘憲章》中曾倡導:“不僅要保存和維護好城市的歷史遺址和古跡,而且還要繼承一般的文化傳統。”對于我們的傳統古村落來說,亦是如此。每年元宵佳節,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都會迎來傳統節日“開燈節”。據東莞民俗專家張鐵文介紹,開燈習俗源于漢朝,流行于廣東珠三角一帶。凡在前一年生下男孩的人家,均會在祠堂舉辦開燈儀式,上告祖宗后繼有人,下祈小孩順利長大。時間一般選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五之間的一天,每村每族日子各有不同,這一習俗已經傳承了千年。
鮮活完整的傳統古村落不僅包括民居、祠堂、古樹等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還包括與之相伴相生的各種民俗、民間信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生命力在于它自己的節慶民俗,這些能讓古村落真正活起來。”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認為,保護古村落要注意挖掘靜態美背后的“活態美”,而“活態美”,指的就是古村落自身的生活情感和生活儀式。
警惕“有文物沒文化”
“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立足于村落,立足于農民,立足于村落中的農民生活,離開了村落這一生存空間,民俗就成了無源之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葉濤看來,現在的古村落保護過程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物質載體,“比如說房屋、街道、祠堂、廟宇等,這些當然非常要重,但是如果只是考慮靜態物,這個空間就不能成其為一種文化空間”。他表示,民俗生活是村落的靈魂,沒有民俗生活,這些建筑未免死氣沉沉。當前,村落中民俗生活的精髓急需保護,而民俗研究者用文字或影像記錄村落中的民眾生活、民俗儀式,正是對村落民俗進行搶救。專家表示,不僅要把作為物質形態凝固下來的“軀體”部分保留,更要把大量靠人的言行傳承下來的“靈魂”部分,即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加以保護,使古村落不至于成為“空巢”。

“文化保護和建設是古村保護開發的一個重要內容。”東莞市住建局城鄉建設科科長蔡育新表示,隨著原居民逐漸遷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氣息、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漸流失。在他看來,加強古村文化建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要給傳統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保留并延續原生態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而不僅僅是保護和修繕其物質載體,否則將會陷入“有文物沒文化”的尷尬。
“民俗村落文化是農耕文化的結晶,是村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傳承下來的經驗與總結。”連州市劉禹錫紀念館館長曹春生認為,村落民俗文化保護和利用,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專業人才在民俗村落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加強民俗村落文化的理論研究,并請有關專家學者出謀劃策;另一方面要重視農村民間藝人、文人的傳承培養,不斷挖掘古村落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古村落保護的關鍵在于人。房子要有人住,文化要有人傳承。”曹春生表示,一些古村落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比較完好地保存了過去的生活狀態。但隨著經濟條件的提升,村民們更加向往舒適的現代生活,逐漸摒棄了傳統的生活方式。“這有可能導致民俗文化的失真,特有的古民居文化底蘊會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