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生活情懷的民宿,讓民宿主人和住客都沉浸在夢想的綺麗星空中。但民宿總要面對市場競爭。和互聯網深度結緣的民宿,正在面臨一場大考驗——當文藝、懷舊、鄉愁、發呆、情懷等詞匯在“互聯網+”時代加速泛濫,依然要承載這些元素的民宿,如何既實現商業價值又能做到獨一無二呢?
躲在艷陽下的納西老院落里,把身子陷入被抱枕包圍的藤椅,逗貓、發呆、品茗,和“花間堂”客棧主人聊著天南海北;面朝大海,在“島居白沙”的小院里,手握啤酒罐,仰望星空,靜聽潮汐,遠離紛擾……非標準化的民宿,讓這一切有了可能。
搭上休閑游的快車,文藝范兒、有故事、講情懷的民宿在國內迅速發展,多家民宿更是開起了連鎖。情懷,是民宿始終不變的主題。情懷之外,民宿的發展也要朝現實看,硬件廣為詬病,有情境缺內核,租金上漲、競爭激烈導致虧本潮,滿載個性化體驗的民宿,又該如何沖出迷霧?

區別民宿和農家樂、漁家樂等住宿產品的最大特點就是主人的初心。許多民宿主人在設計時,從實現自己的文藝夢想或者為住客打造一個像本地人一樣的生活空間出發,逐漸搭建出一個從構想走進現實的客棧。
從宏觀來看,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博士后鐘晟認為,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發展驅動因素由投資、出口更多轉向消費,突然慢下來的節奏讓人們重新審視生活,鄉土文化情結集中爆發。與此同時,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導致農村出現空心化,閑置農村住宅和農業用地為民宿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提供了機會和空間,民宿使衰落的傳統村落煥發了新的生機,創造了更多價值。
“在互聯網的技術背景下,即使位置偏遠的民宿也能夠讓目標群體找到并抵達,這就為那些地處偏遠、環境優美、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宿提供了機會。”鐘晟說。
因此,民宿在“互聯網+”時代加速發展,并從小眾走到臺前,尤其是在黃山、婺源、大理、麗江等旅游目的地,如花間堂、隱居、德懋堂、安縵法云等一系列民宿品牌迅速崛起,途家等民宿分享預訂平臺已成互聯網新貴。
這種充滿文藝范兒的實踐,受到住客歡迎的同時,也撓動了許多有夢想的城市白領的心,讓越來越多的民宿愛好者加入民宿投資、改造的群體中,“辭職開客棧”一度成為潮流。然而,當文藝、懷舊逐漸泛濫后,民宿迎來了新局面:一是涌現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二是房屋租金迅速上漲,配套服務跟不上導致口碑下降,客棧經營在多面夾擊中陷入困局。

民宿品牌打造有3步:首先是讓人知道,世界上居然還有這樣一個地方,其次是讓人認同,最后把人引過來,慢下來,住下來,把錢留下來,還想反復來。而以上諸條的實現必須把某個方面的體驗做到極致,提供的產品令人滿意。
即使投資巨大、材料貴重、技術先進,體驗不好,民宿吸引力也不會高,因此,體驗才是民宿品牌的核心。互聯網思維下,最能夠形成互聯網傳播效應的民宿,應是裝載某種生活夢想、具有某方面令人驚艷的比較優勢,甚至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的,例如和孩子一起在屋頂上看星星、在河流上會友、躺在野外仰望星空跟自然睡一覺。對于民宿來說,應當以項目的視覺體驗和故事體驗,創造出富有體驗和想象空間的高品質閑暇生活,吸引住客自愿轉發。
“講情懷,更要講故事。‘互聯網+’時代只講長板,不提短板,具有情懷的故事,能夠讓產品具有獨特性,主題營造過程中,也能讓故事流傳。”羅軍說。
古城、胡同之外,鄉村顯然是民宿更大的陣地。黃嚴認為,鄉村民宿不全是把廢棄的古村落改造成高品質度假村,也可以在活著的鄉村用民宿“穿針引線”實踐鄉建計劃。這樣,在販賣生活的情懷的同時,民宿回到田間地頭,也為當地民眾引出一條文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