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工業社會的快速發展,使都市人對鄉土文化產生強烈的回歸情愫。這種回歸不是單純地理空間意義上的鄉愁,而是對快速、嘈雜、現代化城市生活的一種逆反。鄉村的最根本屬性就是自然性,而回歸鄉村實際上是對富有鄉土文化內涵的鄉村意象的向往。
引用前人對鄉村在地文化的界定:“在鄉村中的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鄉村獨有的、相對穩定的文化形態與知識系統。”在表現形態上,鄉村在地文化是一種自然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根源于鄉村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通過建筑、服飾、家具、農用設施等有形物質與民風習俗、思維意識、民間藝術等無形精神要素,在尋常樸實之間傳遞著傳統文化。

鄉村民宿在地文化的內涵
民宿發源于鄉村,鄉村在地文化是民宿的靈魂。民宿的鄉土區位所帶來的地域文化正是民宿的核心競爭力。國內大多數鄉村民宿是在當地農民閑置房屋上改造而成的,在建筑形態上具有濃厚的鄉村生活風貌,作為一種視覺符號,傳遞著不同地域的鄉土文化特色。民宿建筑設計,靈感主要來源于傳統鄉土建筑。除此以外,民宿主人與客人之間存在較多互動,不少民宿提供管家服務,將客人視為到民宿來做客的朋友,力圖打造家庭式服務與細節關懷,這種人情味濃厚的主客互動正是根植于鄉土文化的樸素人際交往形式。由于地緣和親緣關系,鄉土文化在農村人心目中一直存有一種樸素道義和情感義務,而這種人際關系在人們轉向城市生活以后就不復存在了。民宿的服務提供方式在主客之間產生一種很強的情感聯結,很多游客樂于選擇民宿也是出于這種富有人情味的獨特體驗。
鄉村民宿在地文化的表達形態
鄉土文化一般表現于鄉村的建筑、服飾、家具、農用設施等有形物質與民風習俗、思維意識、民間藝術等無形精神要素。對鄉土文化的回歸就是將當地鄉土文化的物質和精神要素通過民宿的載體予以傳承,在運營民宿的同時,保護當地傳統文化;對鄉土文化的構建,則是以民宿為平臺,植入在地文化理念和形態,在鄉土生活范式、農村新移民文化方面構建新型的鄉土文化。
1、遵循生態環保的設計原則
民宿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的一種類型,對鄉村環境有高度的依托,而且與農業生產是相互促進的,在民宿旅游中游客消費的更多是一種原生態的環境,其周圍要具有鄉村意象。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以尊重的態度對自然及人文環境進行規劃設計,使人為的建設對自然環境產生加分的效果;尊重多樣化生物的生存權,避免自然生物棲息地及遷徙路徑被破壞,保護生態環境的完整;減少地形地貌破壞,用最少人為設計來達到設計的目的。

2、統一規劃整體布局原則
作為民宿設計者,要有統籌全局的意識,要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功能區規劃和旅游業發展規劃的前提下,選擇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具備一定發展潛力的鄉村發展鄉村民宿。同時要按照“因地制宜、彰顯特色、合理布局、有序發展”的要求,布局規劃鄉村民宿發展重點區塊,重點在沿江、沿路、沿景“三沿”區域、歷史文化村落、基礎設施較完善的布局鄉村特色民宿,發展鄉村特色民宿。
3、彰顯鄉土特色和地域文化原則
利用周邊自然環境和人文風情的獨特性與專屬性,圍繞鮮明的主題定位,在民宿建筑風格設計、室內裝飾,做好深度策劃,打造極具創意和景觀美學概念的特色民宿,充分體現主人的創意和心意。要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加大對傳統藝術、傳統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風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力度和傳承。室內擺設、用品和室外小品布置要體現鄉土情調,注重淳樸民風的保持和發揚,做到人居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融合,要突出體現地域性特征的文化符號。
鄉村民宿在保護鄉村歷史建筑、維護鄉村聚落形態上具有特別的意義,應該作為保護與傳承鄉土文化的載體,重新喚起農村居民對以本土建筑、器物等為代表的鄉土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從而挽救正在日益減少的鄉村意象和日益衰敗的鄉土文化。在民宿的建筑結構、風格、式樣和材質上,既要適應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又要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態承受能力,體現當地特色以及蘊含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