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并弘揚村莊文化已然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當務之急。那么,如何挖掘并弘揚村莊文化呢?至少應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為匹配經濟發展速度,加快拯救村莊文化的步劃。一日千里的工業化城鎮化正猛烈沖擊著鄉土,遺址古跡隨同民間傳說、本土典故等眨眼間就消失了。而續修家譜或撰寫村志,或可延續農耕文脈。數千年來,人們一代接一代的把自己祖宗的事跡記錄下來,這便是家譜。正史的記錄畢竟有限,而家譜恰好可以作為有力的補充。它詳細記錄著一個家族的文化蹤跡,其數量之多、涉類之廣,是其它圖籍難以比擬的。完整的家譜,都記載著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世系繁衍、人口變遷等內容。通過修譜來追根溯源、尋祖問宗,當是很好的祖系傳承的親情教育。可以說,尊重家譜是每一個村莊里的人們尊敬祖先的表現,此亦村莊文化之根系所在。
二是深入調查以研究價值性資源。到村莊中尋蹤覓寶,必須耐住寂寞,做好考證,尊重歷史,切忌情感色彩和想當然的下結論。要堅決地讓第一手資料說話,把散落于民間的文化碎片縫補起來,放光溢彩。
三是嚴格維持村莊文化的區域特質。所謂“十里不同俗”,每一個村莊都必然的具有該地區天時、地理、人文的特征。于村莊出生的人們以及村莊本身,無不打上該地區的烙印即該地區的DNA。而這,既是堅強的也是脆弱的,所以需要百般保護。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極必要創置的“村莊文化新載體”有兩個。
其一,文化禮堂。
完全可利用村莊原有而廢棄的校舍和廠房、早已閑置的生產隊時期的倉庫或大隊部等,修繕之。
禮堂,自古就有,即舉行典禮或集會的廳堂。現代鄉村禮堂,不僅是一個文化空間,也是村民的日常公共生活空間。在文化禮堂中除了開會、文藝、娛樂、學習等活動外,還應該有日常活動,如在文化禮堂中舉行紅白喜事、生活禮儀,入學禮、成年禮、春節祈福禮、清明感恩禮、重陽尊老禮等,通過拓展和完善生活禮儀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外延以不斷創新其內涵和表現形式,使之成為蓬勃向上的日常生活理念。
當然,文化禮堂最為閃爍時代光芒的功能就是文化活動。村民在參與文化活動的潛移默化之中提高精神品味,一些不良嗜好即不知不覺得到改變,甚至沉入牌場或酒桌中的人也被吸引出來,投身鄉村文化發展大潮。故此,文化禮堂內的最重要配置,即“兩角一廳”。兩角之一,文物角。有序地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古錢幣、結婚證、煤油燈等小物件,古石磨、老蓑衣斗笠等生產生活用具,以及老報紙及舊家譜。一件件,無聲地述說著村莊千年百年的光陰故事。兩角之二,圖書角。各類正能量的書藉,以體現時代特色的讀物為主,包括自古以來本村人的作品。一廳,即文娛廳。琴棋書畫,吹打彈唱,等等。
顯然,村莊里的文化禮堂所要達到的終極目的就是:體現中國農村社會的公共價值以及當今社會的民主意識、多元化的自覺性,建構具有凝聚力、歸屬感的精神家園。

其二,文化墻。
選擇舊曬坪空地或村口豁達處,設置。
造型以簡樸兼古樸為基調,內容則彰顯傳統與現代的美妙雜交。
或村莊的歷史與傳說,或“孝誠仁敬誠”、“禮、智、勇、孝、悌、節、慈、讓、恕、勤、義”等家訓警言,或“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聞雞起舞”等育人典故,或“十星文明戶”、“百孝歌”等村規民約,或“家家都有老和小,尊老愛幼不可少”“家和萬事興”“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等新語錄,配上一幅幅通俗易懂且生動活潑的圖畫。這樣,文化墻扮靚村莊,讓古圣先賢的睿智光芒四射,乃至寓教于樂地將行為規范、道德文化、經典國學等知識熔鑄一體,成為村民的春風甘霖。
總之,文化墻,秀的是鄉村正能量,引領的是文明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