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翠微,碧水環盈,白墻黛瓦、綠叢紅花。漫步浙江省三門縣橫渡鎮的鄉村,忍不住做幾個深呼吸,流連遺世獨立的靜謐,愿時光長久停滯,盡享鳥語花香。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貴在因地制宜。橫渡有好山、好水、好村落,建設美麗鄉村,發展全域旅游,做大美麗產業,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三門縣委書記楊勝杰說,通過選對班子、找準路子、用好票子,初步實現了橫渡的發展“裂變”與美麗“蝶變”。

坐在屋前的長石條上,梳理著做笤帚的草料,84歲的陳大娘在落日的余暉中,與灰墻流水構成了東屏古村的一道獨特風景。陳大娘正是東屏美麗鄉村建設的最直接受益者。由于擁有制作小笤帚的獨門絕活,家中經常有慕名而來的游客,當成本低廉的手工制品變成一張張鈔票,這是她始料未及的。
“只想多活幾年,村子越來越好,多虧了他們年輕人有干勁。”陳大娘口中的年輕人,正是東屏村去年4月換屆后新上任的村兩委班子。
“6個班子成員,年齡都是‘80后’,都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村兩委班子煥發了新的活力與戰斗力。”橫渡鎮黨委書記牟永寶說。1983年出生的東屏村支書陳正貴介紹說:“東屏的特色在一個古字,我們要做好古味文章。這幾個月,我們做了一些實實在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工作。”
隨處可見的露天糞坑、豬圈雞窩在2個月內清理完畢,幾十年的老大難違建實現整村拆除,284間新宅基地全部異地安排;代替的是青石板或景觀小品,隨之修起的是鄉賢館、清廉文化教育基地、民間工藝展示基地;一路高懸的紅燈籠,在素雅的水墨系中增添了亮色,600多株紅梅為春天埋好了伏筆。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特色。適合種什么、養什么,有什么優勢,有什么短板等都各不相同。因地制宜,才能激發活力;找準“路子”,才能邁開“步子”。
目前,東屏村“古味”初顯,巖下村“文味”漸濃,巖下潘村“美味”聲名遠播……走進巖下村,北宋水利名臣羅適的雕像率先撲入眼簾,他是當地羅氏后裔的驕傲。巖下數百年的房子始終修舊如舊、保存完好,巖下名家工作室、珍稀藏品展館、民俗器物展館、根雕剪紙展廳等旅游元素正不斷豐富,清廉村居形象逐漸形成。
在俄羅斯做外貿生意10多年的村民羅元洋也回到了巖下村,參與美麗庭院建設,他樂呵呵地說:“民宿搞好了,我就不用再出國了,在家做生意、數鈔票,幸福指數會更高。”
作為國家級生態鎮和傳統農業鄉鎮,橫渡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佳實踐地。橫渡鎮用市場手段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美麗鄉村建設,以大投入換來大發展,以新力度換來新速度。
橫渡鎮通過交通道路、農村綜合治理、五水共治等有限的項目資金,推進了“護山、護水、護溪”工程,打造“一村一品”,巖下潘的美景美味、山水相依,綠化以桂花為主;東屏的古村古味、傳統濃郁,以梅花為主;巖下的星象文味、溪流淙淙,以紫薇為主;鐵強有鮮美牡蠣與千年古銀杏,打造了牡蠣之鄉與銀杏長廊;還有規劃建設中的石倉岙森林村莊、長林紅豆杉村等。
巖下潘村是個最典型的例子。該村由村民自掏腰包進行新農村建設,并通過項目化爭取資金,形成了由古木、廊橋、流水、果園等構成的生態小村莊,逐步樹立了休閑旅游品牌——潘家小鎮。
為進一步豐富潘家小鎮旅游業態,橫渡鎮積極對外招商引資,啟動了潘家小鎮風情水坊街項目。水坊街設時尚酒吧、茶樓、當地特色美食小街等,占地面積30畝,投資3000多萬元,去年國慶已對外試營業。
讓農民得到實惠,嘗到甜頭,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更高了。除了水坊街外,該村還通過村民集資公司化運作,投資5000多萬元打造集玻璃天橋、露營、滑草等項目的情人谷景區,計劃今年5月份開業。
“我們村現有農家樂經營戶33戶,去年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經營戶平均年收入17萬元左右,同比增4萬元。”巖下潘村主任潘賢選說,該村的美麗鄉村模式越來越清晰。投資800萬元的村游客接待中心今年12月底可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