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與傳統(tǒng)戲曲一直有著很深的“友情”,兩者都講究藝術(shù)的含而不露,有虛有實,典雅而富有韻味。園林是戲曲表演的天然舞臺,戲曲又為園林提供了大量的營造靈感,二者相得益彰,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自唐朝起,“梨園”就成為歌舞教習場所的代名詞,不僅尋常百姓家需要戲曲享樂消閑,皇家帝后們也借戲曲調(diào)節(jié)精神生活,梨園由此成為人們津津樂道之所。

《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清·張廷彥
清代宮廷每逢慶典都有演戲活動,乾隆以后此風愈盛,戲樓、戲臺也就成了宮廷及御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形式。
清代皇家園林中有四座大戲樓,分別為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樓、紫禁城中的暢音閣、承德避暑山莊內(nèi)的清音閣以及圓明園的同樂園大戲樓。
同樂園清音閣

同樂園清音閣復原圖之戲樓剖面
同樂園清音閣是清代第一座三層大戲樓,也是圓明園同樂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建于雍正四年至乾隆二年間(1726年-1737年)。
有意思的是,戲臺各層各有涵義,上層代表仙境,中層是神道,下層是人間,臺底層則象征著地獄。表演時,在戲臺內(nèi)機軸、天井、地井等設施的輔助下,好似仙佛從天而降,鬼魅自地升起,好不熱鬧。

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坐石臨流”
(其中的同樂園是園中最大戲臺)
(其中的同樂園是園中最大戲臺)
乾隆年間是清宮演戲活動的興盛時代,也是同樂園清音閣最為鼎盛時期。據(jù)考證,每逢元旦、上元、寒食以及吉慶大典、婚嫁生辰、登記冊封等,同樂園清音閣都要上演大戲。
避暑山莊清音閣

避暑山莊清音閣老照片
避暑山莊的清音閣戲樓,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東宮景區(qū)的主要景點。
清音閣的北面二層建筑“福壽園”是皇帝看戲的地方,受賞的王公大臣及外國使臣飲宴、看戲的場所在福壽園兩側(cè),名“煙月清真”。乾隆皇帝北巡期間,每逢重大的慶典,都先在澹泊敬誠殿舉行慶祝儀式,然后在清音閣賜宴設戲。
寧壽宮暢音閣


寧壽宮暢音閣
在紫禁城內(nèi)的戲臺中最大的應屬寧壽宮東路的暢音閣大戲樓,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并于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增建扮戲樓三間。
暢音閣大戲樓有三層戲臺,高達20米,戲臺坐南朝北,正對著北面的觀覽席“閱是樓”。演出時,帝后坐在“閱是樓”觀看,左右兩側(cè)是兩層樓的包廂,可供嬪妃或其他賓客使用。
暢音閣的建筑結(jié)構(gòu)非常復雜,雖其外觀只有三層樓,但內(nèi)部卻有五個不同高度的樓層,包括“地下室”、“仙臺”、“壽臺”、“祿臺”與“福臺”等。如果打開活動蓋板,每層皆互通聲氣,垂直空間融為一體。

寧壽宮暢音閣內(nèi)部
為了塑造“天、地、人”三才共處宇宙的概念,彩畫的色彩也反映出天空的青天與白云,柱子涂刷成綠色,就像樹干,演出時可與背景融為一體,構(gòu)思頗為巧妙。
頤和園德和園


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
德和園大戲樓是仿寧壽宮暢音閣規(guī)制建造的戲樓,也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最完整、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古戲樓,始建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位于頤和園仁壽殿西北,宜蕓館東側(cè)。

頤和園德和園看戲廊
慈禧嗜好京劇,在修建頤和園時,慈禧選定緊鄰仁壽殿(原勤政殿)的怡春堂舊址修建一組大型的戲樓建筑,命名為德和園。德和園大戲樓是清朝宮廷建造的最后一座三層大戲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