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云居寺始建于唐貞觀五年(631),由僧人靜琬創建。靜琬建寺后,云居寺歷代皆有修建。遼圣宗時期,已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的規模。可惜于1942年遭日軍轟炸,毀壞嚴重。解放后,經兩次大規模修建,現在的云居寺,再一次蓬勃起來,成為京西名剎。
云居寺坐西朝東,沿中軸線布局。現在的云居寺沒有山門,第一間殿是天王殿,天王殿后面是毗盧殿。從毗盧殿北側沿小路走進去,可以看到寺內收藏的一批古碑、古塔的殘件。再往前走,有三座塔,名為三公塔。云居寺除了石經,最著名的應該就是塔了。云居寺素有“塔林”之稱,寺內及周圍現存十余座古塔。

這三座塔自北向南分別是溟波、圓通、了塵三位大師的墓塔。三人是清代云居寺的三位主持,不僅佛法造詣高深,而且對云居寺在清代的振興有重要的貢獻。三座塔均是磚石結構喇嘛塔,塔身雕刻有各種紋飾,很有清代特點,塔前均有石供桌。其中溟波塔保存較好,有方形的臺基和須彌座,須彌座有一層束腰。圓通和了塵兩位大師的墓塔下部損毀較嚴重,須彌座均不存,現用石塊和水泥堆砌。

三公塔往南走上臺階就是云居寺北塔,北塔又稱羅漢塔或紅塔,是一座樓閣式塔和喇嘛塔結合的平面八角形磚塔。此塔的建造年代沒有明確記載,林元白《房山云居寺塔和石經》一文推斷,應與云居寺南塔同時,即遼天慶七年(1117年)。
此塔為“塔內有塔”的情況,下部為樓閣式遼塔,上部為后來包砌的塔頂。現在的北塔最底部是新砌的一層薄薄的的塔基,其上是須彌座。須彌座的底部有一圈小塔,每面22個,是燒制好的磚砌上去的。小塔兩側寫“法舍利塔”。塔身寫“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語出《佛說造塔功德經》。

再上是一圈束腰,每面三個壼門。損壞嚴重,大部分為補砌,只有少量存留雕刻。再上為第二層束腰,也是每面三個壼門。再上為一層平坐的斗栱,除轉角鋪作外,每面一個補間鋪作。平坐上為樓閣式塔身兩層,上層較下層略小。塔身東南西北四正面開拱券門,四隅面磚砌假窗。兩層塔身均有平坐,平坐均有斗栱支撐。除第一層平坐的斗栱外,其它各層斗栱都是兩朵補間鋪作。鋪作間的拱眼壁也有雕刻。第二層塔檐上為喇嘛塔頂的須彌座,每面兩個壼門,再上為塔肚和塔頂。
北塔的周圍還有四座小唐塔。西南角為開元十五年唐塔,開門朝南;西北角為景云二年唐塔,開門朝北;東北角為開元十年唐塔,開門朝北;東南角為太極元年唐塔,開門朝南。四座塔材質均為白色大理石,高約3米,形制均為平面方形塔,六層塔檐,是典型的唐代密檐塔。正門兩側各有一力士守門,塔身側面有銘文,內部中空,壁上雕有佛像或供養人,尤以東北角的開元十年唐塔雕刻最為精彩。

與北塔中軸線對稱的位置為云居寺南塔原址,南塔已經于1942年毀于日軍炮火,現在于原處重建,據說是依據原南塔樣式。南塔由遼代沙門紹坦發心修建,高30米,十三層密檐塔。靜琬法師密藏于雷音洞內的佛舍利曾藏于此塔,故稱釋迦佛舍利塔。此塔被炸毀時,塔心脫落《石經寺釋迦佛舍利塔記》,記載“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宮有石經碑四千五百條”,成為發現遼、金石經的重要線索。
云居寺不僅藏有佛教三絕與千年古塔,而且珍藏著令世人矚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詞)意為尸體或身骨。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后結成的珠狀物。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發掘赤色肉舍利兩顆,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內而不是供奉在塔內的舍利,與中國北京八大處的佛牙、陜西西安法門寺的佛指,并稱為“海內三寶”。為千年古剎增添一份祥光瑞氣。
云居寺已經成為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寺院,著名的宗教活動場所,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寺特有的幽靜地理環境,奇特迷人的秀麗風光,蘊涵著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是藏經納寶之地、祈福迎祥之所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