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客家民居,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福建土樓,許多人稱贊它為“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見的奇葩”。但你是否知道,在廣東和平縣林寨鎮,還有著另一種和土樓一脈相承而又別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四角樓。
鄉人原是客,客從何處來
因南嶺的天然屏障作用,嶺南地區形成了植被茂盛、炎熱多雨的獨特自然環境,并由此誕生了中國地域文化中最具鮮明特色的嶺南文化。而承載著嶺南文化的人們,則是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究其源流主要有三:百越人、疍家人和客家人。
百越各族后裔以生活在廣西者居多;疍家人被譽為“水上吉卜賽人”,他們以船為家,主要在沿海生活。剩下的,就是為數眾多的客家人了。嶺南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漢族人遷徙嶺南定居者,相對于土著百越人來說,他們自稱“客家”或“來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后,設置郡縣,嶺南正式歸并中原。作為贛、粵的走廊地帶,嶺南河源就成了客家先民最早到達的棲息之所。平定嶺南的關鍵人物趙佗,后任龍川令,至今河源龍川縣仍存“佗城”遺址。據《史記》記載,趙佗“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中原人從此在這里落地生根,這就是歷史上來到嶺南的第一批客家人。
據說,當年趙佗為保佗城安全,派一林姓將軍帶兵在龍川西北方向20多里處修筑關隘,建寨守衛,久之,此關隘便名為林寨。林寨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因為它扼守在贛粵古驛道“水陸聯運”的交會處。這條古驛道是古代中原進入嶺南最便捷的線路之一,如今的贛粵高速、京九鐵路兩條國家大動脈,也沿著這條古驛道平行而過。
歷史上,南遷的客家人、大批的商旅沿著贛粵古驛道,從贛州方向南下,進入定南,跨過贛粵兩省的界河——柱石河,進入粵地。千百年后,曾經的駐軍之地林寨,漸漸成了這條古驛道上最繁華的一處商埠。

閉戶御盜匪,古堡若金湯
據《中國國家地理》,林寨最初的建立始于客家人,林寨最終的興盛亦與客家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現居林寨的20多個姓氏,多為元末明初從福建、贛南等地遷入的客家人。根據現存《林寨陳氏族譜》記載,現在的林寨著姓陳姓始祖陳元坤,原籍江西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北宋時義門村三千余口遷居福建汀州,元朝至正(1350年)年間自汀州寧化縣石壁村入粵。
讓我們想象一下,千百年前,當客家人跨過千山萬水,來到異域他鄉,面對傳說中充滿恐怖與瘴氣的蠻荒之地,他們心中是一種怎樣的悵然與忐忑。外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家族的團結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建筑藝術上的奇葩——聚族而居的客家圍屋,因此誕生。因地理環境制約,各地的客家圍屋形制不同,有土圍子、圍龍屋、土樓等等,風格鮮明,各具特色。
來到林寨的客家人也因地制宜地修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客家圍屋——四角樓。四角樓與福建土樓、梅州圍龍屋等客家圍屋都有一個相似之處,那就是結構堅固精巧,布局嚴謹。林寨四角樓的墻體,就地取材,整個樓房皆由夯土、卵石、糯米汁層層壘疊而成,從下至上,皆是如此。如此奇特的夯土建筑術,今多不存,已成為研究民間夯土建筑技藝的活化石。

明代之前,粵北本無和平縣。天高皇帝遠,一直是匪巢。最厲害的是“金龍霸王”池大鬢,他把持山頭,打家劫舍。朝廷震驚,派王陽明前去剿匪。王陽明不僅是大儒,亦通軍事。剿匪大捷。王陽明說,匪多,皆因政教不及。故請朝廷于此設縣治以教化。朝廷很快批復,同意設和平縣。
修筑于和平縣的林寨四角樓,自然在防匪方面頗下功夫。在建筑材料、樓高、墻體厚度、門窗的結構與大小、附屬防衛攻擊構件等方面費盡心思。
此外,林寨四角樓還有一個區別于其他客家圍屋的最重要特征:在整個建筑的四個角,加建高出房屋一至二層的閣樓,其形制和功能都如同炮樓一般。高聳的閣樓之間,由回廊相連接,在整個建筑里可以上下貫穿,四通八達,既可居高臨下對房屋四周進行監護與瞭望,又可對入侵者進行狙擊。
“謙光樓”是林寨四角樓的代表之作,占地面積達5000平方米。正面是4棟廣府式騎樓,兩旁各有兩棟側屋,整幢屋層層相通,屋內有11個天井采光,有18個廳堂,每層有86個房間,全樓共有324間房。四角閣樓為4層結構,大門用的是防火防彈的桐木做門板。樓內,大天井左邊有一青石水井,院內有糧倉、礱碓、風車、菜地、牛欄、豬舍,左側有一花園,園中也有一眼水井。如此建筑結構,猶如一座壁壘森嚴的城堡,即便遇上山匪圍攻,堅守十天半月也沒有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