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親愛的客?!吩谝黄壳橹薪Y束。而民宿,也以更加具體的形式出現。仿佛開一家民宿,依山傍水而居,變成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
對于行于世間匆匆的我們而言,開一家民宿,也許是“在別處”最好的選擇。
在開始眾籌上,民宿類項目保持著超高的眾籌成功率。盡管2017年,《親愛的客?!贰ⅰ肚啻郝蒙纭贰度齻€院子》等節目播出,讓“民宿”這一業態重新回到大家的眼前,開民宿的人也越來越多。

“我有一個朋友,花3千萬做一個民宿,其實只是為了情懷。我說他才是真正的有錢人。”一位做財富管理的從業者說。這一語,道破了民宿行業的窘態。
民宿成本居高不下,回本大都需要3~5年,同時,民宿無法規?;乐涤中枰幠;?,這導致民宿一直離資本較遠。
民宿真的這么好開嗎?答案并不。
民宿到底要標準化還是特色化?
特色是民宿的最大賣點,消費者在旅游途中希望遇到的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民宿。但近年來民宿行業也在野蠻生長著,一個莫干山的民宿就已經接近1000家,開店成本也急劇飆升。同時,各家普遍面臨推廣乏力,同質化競爭等一系列問題。

這就需要有人打破人們對民宿的固有思維,比如無法標準化,無法復制。比如就有民宿,跨出了莫干山,將民宿開在了其他土壤上。
那么,在準化門檻的規范下,民宿會不會失了特色,少了情懷,進而桎梏民宿的發展腳步?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伴隨著近年來民宿的持續火熱,民宿過熱、過剩,良莠不齊等現象普遍存在。這也因此讓民宿屢屢遭到住客的吐槽:價格有點貴,隔音效果差,房間舒適度不夠,收費標準沒有明碼標價……
如何在鼓勵發展與管理監督間找到平衡點,進而打造出現代民宿的品牌,這當是民宿發展到今天的當務之急。
這個平衡點該怎么找?既要通過管理標準予以規范,比如安全、基礎服務、運營等方面采取標準化運作,又要在產品的豐富上充分突出特色化主題。說到底,強調個性,但需建立在行業標準的基礎上,這才是民宿發展的應有之義。
因此,標準化和特色化并不是不可兼得。比如在臺灣,民宿經營除了安全、衛生、環境等外在的硬性標準外,經營者如何布置房間,提供什么樣的人性化服務等方面,業內都有相應的規范和引導。

事實上,對于消費者來說,民宿是否稱心如意,除了硬件的多樣呈現,更需要溫情的特色服務,也只有提供了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服務,才能留住客人的心。
火熱的市場需求,吸引一批有理想有情懷的人投資民宿。想進入民宿行業投資的人形形色色,有傳統行業的老板、教師、裝修公司老總、咖啡館老板、旅行社經營者等等。
要說共同點,那就是大多都有一種情懷,想要回歸鄉野。他們想在田野、山澗、小溪邊、海邊,甚至大山里修建個性化十足的房子來接待客人。
剝離情懷,民宿運營盈利知多少?當民宿經歷了前期選址、合同、策劃、規劃、設計、建設、裝飾、配套等一系列過程后,終于要經營了,期間牽涉復雜的運營模式、運營流程、運營技巧、成本核算等,最后終于沒有了繼續玩民宿的興趣和情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