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四字拆開來理解:特字更多指的是內在本質;色指的是外在表現;小代表規模與精致;鎮是指的是物理空間與行政區劃,是介于城與村之間的一個特殊單位。
特色小鎮就是在一個特定的文化與自然環境里,一群有特定愛好與特長的人圍繞一個特定的產業快樂且低成本高效率地去做特定的事,進而形成一個特別的社區與產能。由此來引發人們圍觀及體驗的沖動,其結果是構成新一輪人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交匯平臺。
換一種表述方法,特色小鎮就是以文化為靈魂,以生態為載體,以產業為支撐,以旅游為延伸的融生產、生活、生態、宜業、宜居、宜養為一體的新型社區聚合空間。這里包含三個關鍵詞:社區、平臺與空間。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偶然,一定有其必然性,特色小鎮亦不例外,可以說是正當其時,和國家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空前的吻合,所以特色小鎮之熱是有道理的。具體來說:
首先從政治角度說是落實十九大報告的重要舉措。特色小鎮既是示范又是引領,是要打造一個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樣板。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與不充分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特色小鎮就是當前最大的政治,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過特色小鎮進行展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新時代對新經濟、新模式、新動能、新生活的有益探索;是與一帶一路外向輸出空間拓展相對應的內向深挖與存量盤活,是由同質轉向特色,共性轉向個性,數量轉向質量,集中轉向分散的重大標志。不從這些角度去正確理解特色小鎮至少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
其次從經濟角度來說,特色小鎮是供給側改革的抓手,是產能轉移的載體,也是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機遇,更是培育新經濟的搖籃。是發展特色經濟的一次偉大嘗試。是適度規模化與專業化形成的特色產業閉環生態圈,最重要的任務是破解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科技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這三道難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動能轉換。切不可做成產業遞度轉移和照搬城市化的夾生飯!
再次從社會角度上說,村鎮城是歷史形成的人群聚集場所,是典型的三元結構。只是過去鎮的地位與作用不夠突出,讓人感覺中國是亞鈴型的二元結構,如果以鎮為單位中部崛起,困擾我們多年的二元難題就迎刃而解了。特色小鎮就成了城鄉之間的轉化器,有生態、有生產、有生活,有傳統、有創新、有質量,既有城市的適度規模與配套服務,又有農村低成本的簡約奢華,成為城鄉人共同向往的天堂。

第四從文化角度來說,特色小鎮必須有文化,科學求同文化求異,文化是特色的重要構成,也是亮麗的風景和鮮活的品牌,更是留住人和吸引人的重要理由。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的城市化進程留下了太多遺憾,如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不力,歷史記憶、城市機理蕩然無存;建設理念貪大求洋,造成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設計規劃重城而弱市,一味攤大餅,規模而不經濟。建設特色小鎮就是要傳承和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把根留住,把民族記憶留住,把鄉愁留住。文化既是特色的重要標志,也是小鎮之魂。
最后從生態角度來說。特色小鎮一定是生態優美、環境優雅,宜居宜業的生存空間。生態是人類最奢侈同時又是最基本的享受,綠水青山只有和生產方式與生存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成為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品和奢侈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金山銀山。生態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和最寶貴的財富,沒有之一。因為生態所代表的空氣、陽光、土壤、水與綠色是決定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更是人類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礎底線。特色小鎮就是要用經濟的手段去保護生態,并把生態轉化為生產力與競爭力,讓生態成為一張有特色的亮麗名片。
總之,特色小鎮將為新時代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新的發展方向,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空間所在,機會所在,使命所在,歷史意義非同一般,是必須完成的驚險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