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農民荒”問題突出,農業大省廣大農村地區,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土地撂荒問題日益嚴重。有媒體披露,由于中國農村人口減少,平均每天有20個行政村正在消失。那些漸漸消失的村莊,農村傳統文化也在消失。

農耕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中華文化的靈魂和精髓與農耕文化和生活形態密不可分。但在當前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廣大農村和農耕文化正在消失。故鄉的路,故鄉的草木,故鄉的人,已漸漸生疏。
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目前傳統文化生活基本處于空白,傳統的社戲、戲曲、民俗活動已經基本上“曲終人散”。按照目前的趨勢,再過10到20年,隨著老人陸續過世、兒童外出求學,黃土高原的生態村落,可能將面臨“空巢”的境地。村的傳統和文化生活形態將只能成為記憶中的往事,這樣的情況在南方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同樣觸目驚心。

村落的消失和衰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據《中國統計摘要2010》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的村民委員會數目,由于城鎮化和村莊兼并等原因而逐漸減少。2005年至2009年,全國平均每年減少7000多個村民委員會,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有20個行政村消失在中國這片曾以農業文明興盛的土地上。
即便如此,我國的農村人口比例同發達國家相比,依然過高。以美國為例,美國占人口3%-5%的農場主在為整個國家提供糧食的同時,還有大量余糧出口。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的46.3%(2013年年底),但是地里的收成卻無法為農民提供同等的回報,農民離開土地是大勢所趨。當然,當城鎮化順利完成的時候,鄉村會維持在一定的比例,只不過跟現在相比,要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