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位于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護城河西岸北濱河路西側的天寧寺前街上。寺中有北京最高的密檐式磚塔,為遼代時所建。
天寧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當時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到唐代該寺名叫“天王寺”,天王寺在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該寺,天王寺在明正統年間又重修時改名“天寧寺”。明正德、嘉靖年間和清乾隆年間都曾重修。

天寧寺塔是中國現存的密檐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當下的天寧寺,為比丘尼住持的寺院。寺內除遼代磚塔外,各殿堂基本全部為本世紀以來重修新建。
新建天寧寺布局簡潔,山門與天王殿合一,主要分為兩進院落。前院為接引殿院,后院為塔院。天寧寺內真正具有歷史價值的,是矗立于后院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遼代磚塔。

天寧寺塔為八角實心十三層密檐式磚塔,是北京市區最高的佛塔,也是北京地區現存建筑年代最久、最精美的古塔之一。
天寧寺規模宏大,分中路和東西三路,現僅存中路。中路有山門殿(韋馱殿),山門前有高大古槐兩株。山門上書“敕建天寧寺”。山門殿內前供彌勒佛,后站持杵韋馱。山門殿后為前院。前院正北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門上書“接引殿”。門前對聯東書“金界莊嚴鈴語鐘聲流靜梵”,西題“運臺馣靄香云寶相現慈因”。
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內供接引佛,寓意接引眾信徒進入佛門廣接佛緣。大殿前有碑刻數方,其中有乾隆年間重修天寧寺碑。接引殿前過去有大殿釋迦殿,接引殿后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舍利塔院寬闊,東、西亦有配殿,東為藥師殿,西為彌陀殿。塔院后為清幽的四合院“蘭若院”。

天寧寺舍利塔通高57.8米,矗立在一個方形磚砌平臺之上。平臺以上是上下兩層八角須彌形基座,下層須彌座束腰中各面以短柱隔成六座壺門形龕,龕內雕有一尊自內向外伸出的獅頭,這些獅頭雕刻的十分精細,形神兼備。龕與龕之間雕刻纏枝蓮、蒲草茨菇、水生植物的圖案,其中蓮花和蓮葉的圖案造型各異、姿態豐富。在須彌座轉角處雕刻著金剛力士像,力士像赤裸著上身,全身肌肉緊繃,雙手承托著須彌座的上枋。
上層須彌座之上為磚雕仿木斗拱承托塔臺和雕有一周護欄的平座,平座上雕刻的纏枝蓮、寶相花等紋飾姿態各異、細膩精美、典雅娟秀。平座之上是三層巨大的仰蓮瓣,以承托巨大的塔身。仰蓮瓣原為鐵質,每月初八寺僧在其中注油,點燃三百六十盞燈以供佛祖。每當此時,燈光將塔身照得通明,與天上星月相映生輝。遠近百姓聚眾觀燈,飛火流螢,共同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塔身的雕像是按《圓覺經》布置的圓覺道場,塔的建筑和裝飾處理是按《華嚴經》經義設計的象征大日如來的“華藏世界”,兩者結合,顯示出遼代尊崇華嚴宗,融合顯教密教的佛教特點。整座塔身上的浮雕工藝精湛,造型優美,手法細膩,人物栩栩如生。只可惜,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這些浮雕大都殘損嚴重,但它仍不失為中國佛塔雕塑藝術中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