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產業將呈現六大發展趨勢
1、文旅產業,資本逐鹿
過去三十多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平均7.4%,從全球經濟體排位第八到今天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十年,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旅游業將是最值得投資的產業。
為什么這樣講?因為我國正在進入旅游消費市場與旅游投資要素市場雙向互動、良性循環的新階段,旅游投資的空間和潛力巨大。旅游業作為全球較大的產業之一,僅依靠存量資源優化配置是不夠的,需要依靠增量資源的有效投入。
未來十年,大型非旅資本將加速進軍旅游業,跨行業投資態勢愈發明顯。同時,旅游企業并購重組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旅游資源將深度整合。
2、旅游+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游業的本質屬性。旅游業的綜合性特征,決定了只有依托多個產業,才能向旅游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購、娛等在內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旅游業的關聯性特征,既為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又拓寬了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旅游業的綜合性和關聯性特征,也決定了旅游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具備融合發展優勢的戰略性產業。
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旅游+正在與各個行業不斷融合。“十三五”期間,旅游與國民生活及鄉村、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的“+”將成為新的發展熱點。

3、從資源+土地到投資+情懷
大眾旅游時代已經來到,旅游正在成為老百姓常態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現階段的旅游產品還存在著“不配套”的問題。
目前的旅游產品中,傳統供給供過于求,新型供給供不應求;觀光產品供應過剩,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等產品供應不足,導致需求外溢、市場外溢、投資外溢、效益外溢,旅游業迫切需要推進供給側改革。在傳統的資源主導和土地增值主導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懷”等“看不見的投資”開始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未來十年,旅游資本要注重“情懷”打造,旅游產品供給將在新業態、新體驗、人性化配套等方面得到強化。不論項目投資的大小,都應更加重視情懷投入。
4、從小旅游到大旅游
在旅游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的重點主要是建設,建景點、景區、飯店和賓館,這是一種“景點旅游”的發展模式。然而,旅游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游和自駕游為主的全新階段,作為綜合性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加廣泛,時代賦予旅游業的責任也明顯加強,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征的景點旅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旅游的發展需要,國內許多地方已經開始探索。
所謂“全域旅游”,簡單說就是把一座城市當作一個旅游景區來規劃和建設,從單一產業向綜合產業轉變、從小旅游向大旅游轉變,最終實現全域資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參與的一種發展模式。從當前國際、國內旅游產業的發展形勢來看,全域旅游已經成為未來旅游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5、全球化趨勢明顯
中國是一個旅游大國和消費大國,但是要想成為旅游強國,還需要提升本國的供給能力,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旅游行業全面貫徹“515戰略”,推進旅游業深化改革、提質增效,實現“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國”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國”的決定性時期。
未來十年,將有更多的國際品牌加快中國布局,國內旅游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將加快,中國旅游產業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為此,中國旅游企業要主動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成為中間的一環,從渠道到目的地都要加速資源掌控,爭奪國際分工話語權。

6、旅游雙創大有可為
一項調查顯示,從全球范圍看,69%的游客將在2016年計劃新的旅程,各個年齡層的游客都在尋求新的旅游體驗。未來十年,隨著旅游經驗的豐富,越來越多的國民將對新型的旅游方式產生興趣,比如游輪、房車、背包旅行、探險旅行等。這類新型的旅游需求也將在未來十年內催生旅游裝備制造業持續發展,“雙創”必將激發旅游市場新的活力。
文旅產業可以從“三個回歸”入手
1、回歸健康生活
文旅產業要與健康產業相結合,做出具有生態感、能夠讓人享受心靈愉悅的、讓人感受到健康生活的好的產品和服務,讓更多人能夠享受身心平衡、天人合一。
2、回歸體驗記憶
一個地方或者一個民族的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生活文化。正如同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旅游休閑度假體驗也應該源于傳統而高于傳統,源于民族而在地域上有所提升,它才能符合旅游休閑的市場需求。文旅產業回歸體驗記憶,需要全面調動游客的功能感官。
3、回歸文化創意
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創意,文化是文旅產業的靈魂。只有富有文化創意的項目才能夠吸引消費人群,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