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農村,作為經濟問題的“三農”問題已得到有效緩解,但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與公共文化供給間存在較大差距,導致“鄉風衰敗”問題嚴重,農村老年人自殺、賭博現象和非法宗教活動等都是表現。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通過鄉風文明建設安置好農民的精神生活,是鄉村社會中不少問題、尤其“鄉風衰敗”問題的治本之道。
客觀而言,“鄉風衰敗”并非單純的倫理道德滑坡問題,而是有著復雜的經濟社會根源。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生計模式,導致家庭難再滿足留守農民的精神生活。以農村老年人自殺問題為例,外出務工在緩解“三農”問題上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也導致家庭成員分離。既無正常家庭生活,又缺乏公共生活,使部分留守老人被推向社會交往的空白地帶,容易自怨自艾,甚至在無法承受內心的孤獨時選擇自殺。

二是鄉村傳統公共空間的衰敗。二十年前,村民間通常有著較為密集的社會交往,“走家串戶”閑聊是很重要的公共活動。節日、婚喪嫁娶甚至村民小組會議等公共活動,也都有助于填補農民的公共生活需求。但近些年來,隨著農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家庭建起樓房,單個家庭的私密性隨之提高,“走家串戶”變少了。在部分農村地區,人情異化日趨嚴重,人情往來變成負擔,公共性也大大降低。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牌鋪子”幾乎成為村莊內唯一的公共空間。
三是現有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農民需求錯位。盡管國家不斷加大文化、科技下鄉力度,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體上難以滿足需求。不少“文化下鄉”項目存在單向性問題,如電影下鄉、農家書屋等,沒能照顧到留守農民需求,難與農民日常生活有效結合。而鄉風文明建設又是軟性指標,不易納入基層政府日常工作,所以“不出事”邏輯大行其道。
正因如此,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鄉風衰敗”,而回應農民精神生活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鄉風文明建設,尤其針對留守農民閑暇生活安置的問題,具有急迫性。筆者認為,或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促進農民自組織發育,提高農民自我安置閑暇生活的能力。鄉風文明建設與農民日常生產生活、尤其閑暇生活密切相關,只有深入到農民生活的邏輯中才能有效。比如,老年人是當前農村中最大的留守群體,也是精神生活最匱乏的群體。根據筆者調研,全國已有多地成立以老年人為主體的紅白理事會,湖北洪湖、沙洋等地成立了老年人協會,這些嘗試都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二是充分依靠基層黨組織的力量,提高鄉風文明建設的執行力度。正因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軟工作”,簡單依靠指標、考核等很難起效。就當前農村工作現實而言,將移風易俗工作和黨建工作結合,是將鄉風文明建設抓實、抓牢的有效路徑。一般而言,農村黨員干部是當地社區的中堅農民,社會交往能力強、社會關系網廣,通過黨建發揮表率示范作用,或可事半功倍。
三是探索新型“文化下鄉”。“文化下鄉”要與農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慣和現實需求緊密結合,真正有助于促進鄉風文明。筆者在成都農村調研時發現,當地政府推行村莊公共服務清單制度,各村莊可依據自身實際在清單中勾選,這大大提高了公共品供給與農民需求的契合度。同理,相關部門也可考慮建立“文化下鄉清單”制度。另外,如何使地方文化與“文化下鄉”更好地結合,也還有很多文章可做。
四是探索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當前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體系提高了生產效率,但難以兼顧對在村務農群體、尤其老人的影響。村里老人種地不只是為獲得物質資源,還是打發閑暇時間、填充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繼續發展農業現代化產業的同時,也應根據各地特點因地制宜,為需要種地的農民尤其老人留出空間,使他們能繼續通過種地填充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