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清區馬套村位于泰山西麓,是省級文明村、省級宜居村莊、省級旅游示范村,也是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如今,想體驗這樣閑適靜美的生活,在濟南也能實現。
近年來,濟南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推動全市“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和“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基礎內容,大力提升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覆蓋率,扎實推進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積極開展農村七改工程,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讓農村面貌得到顯著改觀”。截至目前,濟南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覆蓋率已提高到42%,建成美麗鄉村示范村500余個。
全面推進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提出“美麗中國”的全新概念,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美麗鄉村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在市委常委會會議研究農村工作時曾強調,要按照“保基本、廣覆蓋,突重點、上水平”的思路,加強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建立城鄉環衛一體化長效機制,探索實施農村改暖工程,推動清潔燃煤替代,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
記者從濟南市委農辦獲悉,近年來,根據省市工作部署,按照省《美麗鄉村建設規范》要求,我市從規劃編制、基礎設施、村容環境、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鄉風文明和村務管理等7個方面著手全力推進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多次組織開展摸底調查、第三方考核,進一步摸清全市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現狀。截至2016年底,我市美麗鄉村標準化覆蓋率提高到42%。從今年開始,每年完成420個村莊達標,力爭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保留村達到美麗鄉村建設標準。
高標準打造美麗鄉村示范村
硬化的路面、整潔的街道、嶄新的墻體,悠閑聊天的老人,嬉戲打鬧的孩童……走在濟南的田園阡陌,此情此景隨處可見,但古樸風情又各不相同。在2014年初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會議上,明確了建設“富裕、宜居、秀美、和諧、活力鄉村”總體目標,確定每年創建30個左右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00個左右縣區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截至目前,濟南已建成美麗鄉村示范村500余個。其中,省、市級示范村117個。

萬德鎮有條大熱的旅游線路,叫做“齊魯8號風情路”,一經推出就好評不斷,節假日期間更是人潮涌動。線路處于泰山山脈,沿線六村通過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將綠油油的盤山路、古老的村落、繁榮的集市、傳說中的八仙石、古樸的風土人情等都融入其中,突出了地域特色,彰顯了泰山西麓的自然風貌和齊魯人文精神。
目前,在長清區,已有40%以上的村莊達到了美麗鄉村建設標準,7個街鎮被評為“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先進鎮”,雙泉鎮被評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鎮,長清區被評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先進區。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各村特色和文化傳承,根據不同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基礎、文化底蘊等實際,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要求,著力培育地域特色和個性之美。
產業富民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新活力
美麗鄉村建設是改善農村環境、打造新農村建設升級版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是通過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實現新時期農民的美好生活愿景。
施家崖村位于章丘區繡惠街道南部。近年來,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帶領群眾發展特色優質白蓮藕種植產業,帶動村民畝均增收5000多元,成功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的新路子,先后獲得濟南市蔬菜標準示范園、章丘市支部“1+3”重點工程等榮譽稱號。
在馬山鎮雙泉莊村,村民們結合實際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種植面積突破5000畝,人均增收4000多元。像這樣的村子濟南還有很多,他們將美麗鄉村建設與特色產業、鄉村旅游業等相結合,使更多的新生代農民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生力軍。

從薄弱環節入手提升整體水平
農村改廁、危房改造、街巷硬化工作扎實推進。截至2016年底,實施233個村莊街巷硬化,累計改造無害化廁所14.9萬戶,改造危房2350戶。實施村莊綠化工程,綠化面積0.8萬畝。污水治理工作穩步推進,全市開展污水處理的涉農鎮辦達到62個,占涉農鎮辦的73.8%;已建成入住的80余個社區全部配套建設了污水處理站或接入城區管網。深入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管干分離”,全市涉及城鄉環衛一體化的98個鄉鎮中43個鄉鎮實現市場化運作。
濟南市委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建設“富裕、宜居、秀美、和諧、活力”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新的一年里,我們將按照上級部門的部署和要求,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努力補齊農村短板,夯實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基礎。”
文章來源: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