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人類精神的家園,是人類靈魂的棲息地。但面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日益邊緣化的鄉村,如何培育產業,形成內生動力,讓鄉村恢復生機,成為人們“夢想的天堂”,是當代中國必須完成的答卷。
而新農村建設的快速推進,讓這一歷史責任更趨沉重:在巨額投入中,雖然鄉村面貌一新,但如果不能形成自我發展的造血機制,那么,原有的建設成果可能付諸東流,所作的努力可能前功盡棄。
人們在實踐、在探索:如何通過產業的培育實施突破,將集聚在城市的資金、人才、信息等要素更多地導入鄉村,形成新的市場主體,在經營服務中,讓鄉村重現生機、重現輝煌。

把民宿作為鄉村旅游的關鍵點
杭州的發展,經歷了“經營城市”和“經營鄉村”兩個時代。一些人盡管對杭州“經營城市”提出過批評和質疑,但毋庸爭辯的是,“經營城市”為“經營鄉村”積累下雄厚的財力。
2010年始,杭州的發展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統籌發展的舉措,如“區縣協作”、“兩區一基地”建設、“三江兩岸”綜合整治、美麗鎮村創建等。在政府主導、財政投入的推動下,昔日默默無聞、被人忽視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這里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還有歷史建筑和人文故事;公交車通到每一個村口,村里的環境整潔又漂亮,生活垃圾全部統一處理,生活污水全部截污納管。一句話,城里有的,農村基本不差;城里沒有的,農村基本都有。
如何發揮農村優勢,將其培育成為一種產業,并且依托這一產業,實施鄉村經營的全面突破?這一產業必須切口小、易成型,而且關注度高、社會影響大。經過多年觀察研究,杭州將目光聚焦“民宿”!
杭州是農家樂發源地之一,全市登記在冊的農家樂旅游村就有124個,農家樂旅游點366個,農家樂經營戶2596戶。一年的經營額在30億元左右。但因為檔次、品位、服務上有所局限,經營內容大同小異,無非是“吃飯、打牌、釣魚”老三樣,因此盡管領一時風騷,但如果不加以轉型提升,完全有可能被消費者拋棄。而“民宿”則實施個性化、差異化經營,重點滿足消費者住宿的需求。

長三角地區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最為快速,對鄉村休閑旅游的需求也最為旺盛。“我們年輕時到杭州求學,在這個城市工作了幾十年,盡管從心底里喜歡西湖山水,但周末也只是在家里看看書、練練字。到農村就大不一樣了,可以到處走走、看看,呼吸點新鮮空氣,吃點土菜、喝點土酒,還可以種種菜、拔拔蘿卜,想干啥都行。”杭州市政府副秘書長趙國欽的描述頗具代表性。
“杭州作為一個旅游城市,今后發展的后勁不在城市,而在鄉村。要把民宿作為鄉村旅游的關鍵點、突破口來打造。”杭州市副市長戚哮虎認為,消費者有需求、農民有收入、城市可以緩解壓力,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而且,民宿發展利于將城市的注意力吸引到鄉村,聚集人氣,實施鄉村經營的全面突破。
實際上,每到周末,出城道路上異乎尋常的擁堵,早已用事實在呼喚民宿時代的到來。鄉村是人類社會的童年。不管你出身在城市還是農村,對鄉村生活的依戀和向往是所有人與生俱來的。
民宿經濟的勃興,不僅在經濟下行的特殊時期,讓具有鄉村情懷的有識之士找到了新的投資方向,也給消費者提供了以鄉村為背景的多元消費,讓消費能力的釋放成為可能,更為可貴的是,創意和人才開始進入鄉村,農民實現了新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