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養老”嚴格意義上來說與養老模式無關,而是特指老年人生活的一種狀態,甚至說是文化消費現象。通過旅游居住,領略各地的人文風情,有利于充實老年人生活,提高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而類似的這種狀態,年輕人也可以體驗,并不局限于老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像年輕人羨慕的“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樣,“旅居養老”對于許多老年人來說,只是一種理想乃至夢想,可望不可及。“旅居養老”不但需要比較雄厚的經濟實力,還需要相對健康的身體以及比較充裕的時間,現實中不少老年人或許經濟沒有問題,但還需要幫助子女和照顧孫輩,想出去旅游休閑還得提前安排。

隨著中國居民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高,“旅居養老”正成為不少中國老年人的生活新潮流。“旅居養老”包括鄉村旅游模式、酒店公寓模式、異地養老社區模式、旅居換住模式等不同形式,其共同特點是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很明顯,“旅居”之于養老并不具普適性,唯一的意義在于給養老消費提供多元的個性選擇。其作為一類需求,市場應針對老年人的特點,設計出更貼心、更人性化的產品與服務,使之成為旅游產業中新的增長點,而不宜簡單打上養老的旗號,淪為一種市場的噱頭。
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億人,占人口比重17.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1.4%,老年人是相當龐大的群體,日漸富裕的今天,諸如“旅居養老”成為中國老年人的新風尚,的確是可喜現象,也的確可以提倡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去嘗試和體驗。

養老終究需要滿足絕大多數人的情況,時下養老照顧護理服務缺乏、養老床位短缺、城鎮與農村老年人收入較低等,與養老相關的問題矛盾仍然比較突出,養老模式的建立更需要著眼于如何滿足普遍的需求,針對其中短板“雪中送炭”,提高養老的保障托底能力,更好地解決“老有所養”的難題。包括政府、社會和家庭,都應當圍繞構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體系合理配置資源,進一步夯實社會養老的基礎,其次才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等更高層次的養老追求,作為個性化的消費,可以由市場供給與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