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說:就中國文化而言,院落是安頓生命、安頓家屬和安頓精神的場所,一道墻把一個家庭圍起來以后,里面是個獨立的世界,院落是他們的天地。中國人對于中式情懷的喜愛是滲透在骨子里的。在很多中國人心中,相對于舶來品般的居所,有院落的中式住宅才是我們最理想的居所。

如今,伴隨著國力增強,民族意識逐漸復蘇,能把中國宅與院,表現透徹深刻的,有不少中式宅院項目,看看它們如何讓中國傳統的庭院文化精髓與情懷“躍然紙上”。
質樸、淡雅的粉墻黛瓦,空斗墻、觀音兜山脊或馬頭墻,高低錯落的節奏,圈住內部的庭院深邃……

中式合院的建筑也可以面向庭院敞開,使得室內外空間和景觀的聯系得以更加通透無阻,同時,圍繞庭院的敞廊成為室內外過渡和交融的灰空間,可設置室外沙發、茶座等,使得庭院與室內空間的相互交融,大大提升了合院別墅的生活品質。

宋代劉過《滿江紅·霜樹啼鴉》詞云:種春風、桃李滿人間,知多少。后被臺灣作家三毛改寫成《夢田》的歌詞:每個人心里一畝田,每個人心里一個夢……用它來種什么?種桃種李種春風。
當人們在唇齒間輕吐出“桃李春風”,一個粉墻黛瓦、桃李滿院的意向,似乎霎那間就浮現在眼前。

用水墨中國的形式,書寫江南溫婉而悠然的生活氣質。汲取中國古韻卻不照搬中國形制,祛除過于繁復、矯揉造作的裝飾,保留耐人尋味、自然出塵的靜美。
幽雅寧靜的建筑、詩意盎然的庭院和溫暖恬適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自然的美境、心中的意境和生活的實境彼此印證,讓潺潺詩意流過城市、留在心田。

水是江南園林的靈魂與重要景觀,無水不成景,無水不成園。中國園林大宅將主庭院大部分綠地都規劃為私享院池,水系的加入使整個園林大宅更具活力與靈動。
庭院從功能、形態、空間三方面出發,將居住倫理、親情觀點融入院落語言,將東方居住追求的內斂型、私密性與西方注重的空間開放性、功能性規劃相結合,以庭院為核心空間,切合傳統家庭大宅的營造法則,讓庭院與建筑相融,與生活相融,營造出庭院深深的傳統意境和現代生活特點。

大宅門、抱鼓石、飛檐、掛落……無不體現出中式建筑獨有的美學價值。園外有園,每一條小徑都是花園,即便是公共空間也能尋找到自然山水的樂趣。
高墻圍合,獨門獨院,安全與私密兼顧。門內享受家庭親情之樂,門外亦可遵循社會禮序。人居的最高境界,在綠城南京桃花源體現得淋漓盡致。

庭院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理想居所,院落文化作為中國傳統空間的形態之一,庭院情懷是人們骨子里自帶的大宅情節,有宅子,有院子,才有精神上的滿足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