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國家提出在三年以內重點發展1000個特色小鎮以來,全國涌現出很多特色小鎮,難免有濫竽充數的。這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一種規律:每當一個新事物出現,就會一哄而上,哄臭為止。在一哄而上的熱潮背后,是否隱藏著巨大商機?特色小鎮背后的力量:是新型城鎮化,還是創新驅動?

如何讓小鎮更“特色”?
特色小鎮背后的力量是什么?基于特色小鎮一哄而上、發展過熱的現狀,可能最容易得出的推論就是:它是中國的城鎮化發展的下半場的產物。
中國城鎮化上半場,主力是新城和園區,支撐房地產一路高歌猛進;中國城鎮化下半場,倡導新型城鎮化,城鄉統籌、美麗鄉村,包括打造各種特色鎮。
于是有人翻出多年前的爭論:經濟學家主張大力發展大城市,社會學家則主張大力發展小城市。而中國之前30年的城鎮化,實際上走的是經濟學家的路線,人口和產業都在向大城市集中。那么,城鎮化進入下半場,是不是就要開始遍地開花發展小城市呢?
應該說目前確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但必須看到,中國的城市化,各種資源要素還將更多地向大城市集中。這一過程,專業術叫做“極化”。接下來這種極化還會持續很多年。想讓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房價下跌,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造勢比順勢更重要
特色小鎮的本質是創新,是創造性的產物。打造特色小鎮不是基于小鎮內的已有資源,需要我們的思維方式從“量入為出”到“量出為入”,創造性地策劃。比如達沃斯小鎮、博鰲小鎮,原來沒有什么特別的東西,都是人為造勢而成。
市場是創造出來的,造勢比順勢還重要。要通過造勢來創造性地策劃特色小鎮。現在很多特色小鎮還是一步到位做規劃,非常靜態,沒有生命力,沒有魂。我們的使命就是為特色小鎮找魂,用策劃來指導規劃。
特色小鎮的核心是產業,從策劃到落地,資源整合是核心。我們一直致力于特色小鎮相關產業資源的整合,在為特色小鎮提供策劃方案之后,繼而協助其導入優質的內容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