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了解協調,共建徐霞客古道。當前寧海岔路、天臺泳溪都非常重視徐霞客古道的保護,修復和改造,兩地在古道保護和開發過程中的合作共建意義重大,這里說的共建,區別于聯建。筆者認為,在古道得保護和開發過程中,兩地要互通信息,讓兩地都了解和掌握對方的建議動態、規劃思路,避免重復建設,特別是筋竹嶺頭等重要連接地,連接線雙方制定規劃時要綜合統籌考慮,摒棄你干你的、我做我的理念,要有協助共建的心理,共舉霞客大旗,各建特色品牌。
近幾年岔路鎮政府利用社會力量、民間資金,在臨近甬臺交界地頂峰村修建了筋竹庵,可謂金碧輝煌,非常漂亮,被稱之為王愛的布達拉宮。也曾聞泳溪要在筋竹嶺頭籌建筋竹庵,慶幸的是泳溪鄉規劃已經作了調整,將在筋竹嶺頭建造徐霞客紀念館,取消了建造筋竹庵的計劃,這是開放合作中取得的進步和提升,值得點贊。試想若真在同一區域建兩座筋竹庵,其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現在王愛有千畝桃園,泳溪有計劃中的千畝香榧園;王愛山有《游記》中記載的筋竹庵,泳溪有計劃中的徐霞客紀念館,并已經在筋竹庵嶺頭建設成徐霞客小公園;王愛山北面有白溪,白溪水庫浙東大峽谷,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南面是清溪,上游為泳溪,有籌建中的是清溪水庫。岔路、泳溪各有特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保護和開發好徐霞客古道旅游資源。
古道保護和開發不僅是局限于古道本身,而應包含古道沿線景點景區的建設,要把沿線的塘孔古村、桃園、紅巖谷以及正在建設中的上金國際財神谷等景點景區綜合起來構思,重點要做好筋竹嶺頭、稍場、冠峰等重要連接點連接線的建設,這些節點的建設要有自身的特色,突出個性吸引眼球,要有吸引游客的功能,筋竹庵可以增加一些徐霞客的元素。

游客來到筋竹庵,不僅有宗教意義上的活動和思考,也能對徐霞客在筋竹庵吃飯,在天臺上游覽的聯想。“稍場”古稱“高強路廊”,寧海縣志記載:“自岔路街西南南至白溪村十二里六分,又西北到高強路廊七里,共十九里六分,入天臺縣足界”,“坐字巖路”就是當年徐霞客去華頂山之路,稍場系山里人砍樹、砍柴休息的場所,筆者認為可以在此處重修路廊,打造“稍場”文化,展示古、今山里人生產生活和路人歇腳休息的記憶。季節性的觀光農業也應該與古道旅游資源緊密聯系,把王愛上的景點通過這條古道串珠成線,筆者大膽設想,王愛山的季節性觀光農業能否讓“山頂隨處種麥”再現,
王愛山的春天,桃花,杜鵑花.........野花相映美不勝收,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相鄰桑洲鎮的油菜花知名度已相當高,岔路王愛山打油菜花品牌已經意義不大,設想引導村民大面積種植小麥或許能打造出有自己特色的品牌,小麥冬天就能看到綠油油的麥苗,然后是麥穗,夏天看金燦燦的麥浪。麥苗與韭菜不分的大有人在,小麥之間可以適當種一些韭菜,這樣還可以增加科普教育。

寧海的麥餅全國有名,種小麥的既可以作為季節性的觀光農業,又可以成為寧海麥餅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一舉兩得。餐飲業既是鄉村旅游的需求,也是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征,筆者了解到王愛山和泳溪目前餐飲業都比較薄弱,不能完全滿足游客的需求,建議兩地政府加強引導和政策扶持,加快推進民宿、農家樂的發展。共建還可以體現在對外宣傳上,兩地的領導、學者、讀者、工作人員可以用微信互相轉發宣傳報道,岔路“養生小鎮”,泳溪“泳溪播報”都可以通過建立交流群、朋友圈轉發,放大宣傳效應,有些內容可以合力宣傳。
天臺國清寺無尖塔、石梁。相傳有三位神仙斗法的故事,說的是古時候有三位神仙斗法,一位在天臺國清寺造塔,一位在天臺筑石梁,還有一位在王愛山紅巖谷造橋,要求在雞叫之前完工,其中造梁的神仙,喚來兩條龍將龍舌一接,便大功告成,而造塔和建橋的需要的材料,準備起來比較費時,正在兩位神仙緊張準備之時,筑完石梁的仙人閑來無事,就過來搗亂。他學起來公雞打鳴,兩位神仙一聽雞叫,只得停止作法。
所以,國清寺就有了一座無尖塔,而王愛山紅巖谷就有了峽谷兩岸幾乎對稱的仙人橋墩和遍布山坡的奇特石景。這樣的故事如果說好了,對外宣傳好了,游客到了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對另外兩個地方產生好奇心。通過兩地合力宣傳,放大宣傳效應,使游客到了王愛山就有想到天臺走一走的想法;游客到了泳溪里,就有想到寧波看一看的愿望,這就是雙贏之作。
所以,國清寺就有了一座無尖塔,而王愛山紅巖谷就有了峽谷兩岸幾乎對稱的仙人橋墩和遍布山坡的奇特石景。這樣的故事如果說好了,對外宣傳好了,游客到了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對另外兩個地方產生好奇心。通過兩地合力宣傳,放大宣傳效應,使游客到了王愛山就有想到天臺走一走的想法;游客到了泳溪里,就有想到寧波看一看的愿望,這就是雙贏之作。
千古奇書《徐霞客游記》為全國各地的徐霞客古道增色,由其為筋竹嶺頭至彌陀庵段古道披上了濃濃的色彩。“而雨后新霽,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令人攀歷忘苦”,寧海、天臺兩地都會引用《游記》美妙的寫景語言,贊美自己的山色。江南大學呂錫生教授認為這是記載寧海景內的情景。
筆者也認同呂教授的見解,但對天臺泳溪的做法持開放態度,“四月初一日”所記載的并非是寧海某處特定景點的景色,只是一路之上,泉水的大小,山色的濃淡,不時變化……種種美景,令人忘卻了登高攀爬的辛苦。又走了十五里,就在寧海和天臺交界的地方,王愛山與泳溪緊鄰,細讀《徐霞客游記》感覺當年的徐霞客真沒有把寧海天臺分開來說的意思,天臺泳溪以此為傲,對外宣傳也沒有什么不妥,合力宣傳能增加學者對天臺山、王愛山更大的關注。

岔路泳溪高舉霞客大旗,發展鄉村旅游方向一致,岔路以打造王愛山徐霞客山地公園為己任,泳溪以建設徐霞客風情小鎮為目標,兩地對外共推這段古道線路,能使游客有別樣的感覺。走在這條古道上的游客隨時在甬臺兩地漂移,時而在寧波登山健身,時而進入天臺休閑養身,時而到寧波旅行,時而在天臺觀景,不知不覺中可能會腳踏兩府。在這種少有的古道上行走的游客能產生的心境,其他地方難以體現。
五年前,泳溪鄉用王愛山筋竹庵的圖片進行對外宣傳,筆者同樣持開放態度,這樣的宣傳只會增加筋竹庵的知名度,筋竹庵現有的地理位置不可能因泳溪的宣傳而移動,共享,還可體現在徐霞客《游記》研究成果的共享,寧海可以吸收天臺的經驗,寧海的研究成果也可供天臺參考,兩地合力,把《游記》研究成果,轉化為旅游資源,推動兩地鄉村旅游的發展。

在全域旅游戰略的指引下,跨地區旅游合作將成為新的發展趨勢,筆者曾在3個鄉(鎮)分管旅游工作,涉及旅游工作十余年,有較深的旅游情結。筆者期待岔路泳溪的旅游合作會更廣、更深。徐霞客游線申世遺正在路上,今年3月,徐霞客的出生地江蘇和《游記》開篇地浙江,收篇地云南,三地政府領導、學者齊聚中國旅游日發源地浙江寧海,共商徐霞客旅游文化發展大計,寧海的“開游節”推動了中國旅游日的誕生,為徐霞客的研究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筆者憧憬隨著徐霞客旅游線申世遺工作的推進,寧海與全國各地徐學研究、旅游、申世遺更深更廣的合作會順勢而上。
【參考文獻】
1《徐霞客游記白話選讀》呂錫生主編,廣陵出版社出版。
2《寧海縣志》光緒版
文章來源:微信號(寧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