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建筑是佛教外在的表現形式,其演變與佛教思想中國化的過程是完全吻合的。在這個過程中,寺院建筑追隨著佛教的中國化思想的變化而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加強了中國化思想。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綿延至今的多彩而豐富中國佛教文化。
佛教寺院,是安置佛像、經卷,供僧眾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場所,是佛教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構成元素之一。佛寺建筑是佛教精神最直觀的表現,是弘揚佛教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

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時設置的各種精舍。佛教典籍《大智度論》《大毗婆沙論》對此有明確的記載。時隔兩千多年,這些精舍的建筑形制已經無從查考。不過,在對古印度寺院遺址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看到,當時印度佛寺的形制大多是在中央設方形佛殿(或者是佛塔),外圍設僧房,佛殿(佛塔)內設佛龕。按照印度的傳統,首先是“為了供佛而立塔”。此外則建講堂、精舍,以此供養僧眾。所以必須以塔為主,然后包含講堂與精舍。
最早的漢傳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就是按照這種形制而建造。據《魏書·釋老志》記載:“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閣,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官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一。”可見白馬寺是以佛塔為中心的方形庭院的布局。實際上,這模仿印度祇園精舍而建,屬于典型的印度佛寺建筑模式。
而最早見于正史記載的中國佛寺的史料是晉陳壽的《三國志》,其中記載了東漢笮融在公元193年前后建“浮圖祠”(祭祀佛陀之祠,即后來的佛寺)的形制:“以銅為人,黃金涂身,衣以錦采……下為重樓閣道。”這也是以供奉銅制佛像的佛塔為中心,在周圍建有各種殿堂、閣道,供禮拜的信眾安住。由此可見,佛教初傳中國時,寺院的情況大多如此。
二
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各地興建了大量佛寺。據北魏楊炫之所撰的《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時期的洛陽有1300多座佛寺。當時洛陽最大的佛寺永寧寺的形制如下:北面是正殿,仿太極殿。正南有三門樓,殿南“立九層浮圖(佛塔)”。可見當時的佛寺建筑依舊是“前塔后殿”,由此突出佛塔的重要性。不過在總體布局上,永寧寺已經采用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對稱布置方式,而殿堂則是按照中國傳統建筑來建造。
在這個時期,隨著佛教的興盛,有很多王公貴胄“舍宅為寺”——將自己的家宅供養出來,改建為佛教寺院。顯然,這些私宅改建的寺院不可能按照印度佛教的形制來設置。隨著這類寺院的增多,這時出現了以佛殿為主的寺院。先是寺塔并列,然后是把塔建在寺外或者寺旁(塔院),從此,佛塔不再作為寺院建筑中最主要的元素了。而且,無論是從使用的方便,還是建造的費用和時間,以及為了適應社會的審美需求而遵循中國傳統的庭院的布局方式,這種形制選擇都是最合適的。

三
此后,隨著中國化的佛教思想在唐代逐漸建構完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作為主體來闡釋佛教,成為當時文化的主流。佛教的寺院建筑當然也反映了這一點。初唐時期,道宣律師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書寫并繪制了《關中創立戒壇圖經》。在這部著作中,他把中國早期以塔為中心的佛寺布局,改變成為以佛殿為中心、塔寺并存重重庭院的布局形式。作為中國律學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道宣律師的這一做法是極具象征性的。
這一思想在唐代寺院建筑中有廣泛的體現。建于唐貞觀二十二年(648)的陜西西安大慈恩寺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是首先建寺,4年之后才在寺外建大雁塔,這說明,此時的佛塔已不再是寺院的主體,而成為列在寺旁的建筑物。
中國佛教寺院建筑有了自身的設置。尤其是在唐中葉至五代時期,禪宗的興盛加快了佛教中國化的步伐。而隨著漢傳佛教“七堂伽藍”(即寺院應該具備七種主要堂宇)規制的建立,佛教寺院的布局就完全被中國縱軸式的殿堂、院落所代替了。
四
到宋代,隨著佛教的迅速發展,佛教文化已經廣泛融入到社會大眾的生活中。此時的佛教寺院在功能上也有了更大的拓展:佛教寺院不僅僅是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同時也是大眾交往、游歷的中心。此時,佛教的寺院建筑更加廣泛地吸納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元素。
比如,宋代佛教“文人化”,表現在佛教的寺院建筑風格上,則是大量汲取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內容,布局則更加生動、自然,充滿生活化的氣息。而這種傾向在當時中國的南方尤其明顯,這種新元素的加入,使佛教的寺院建筑產生了更大的變化。
到明代,佛教已經完全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當時強調“儒釋道合一”,表現在佛教的寺院建筑上,則是強調對不同文化的并存,因此供奉對象、佛殿的種類逐漸增多,生活氣息更濃;佛教的寺院建筑更加官方化,逐漸采取官方的宮殿式建筑模式。

比如,佛教寺院以大雄寶殿為主體,中間以一條南北向縱軸線為主,主要建筑位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而且規模都較為宏大,體現出強調禮制秩序的色彩;次要建筑則安排在軸線的東西兩側,規模較小,布局也較為自由;佛寺的殿堂的屋頂樣式也按照中國建筑傳統采用各種分級,很多佛教的寺院為了表明地位,采用了只有在皇家宮廷建筑和官署建筑中才能出現的屋頂形式。
至于民間流行的各種建筑形式(藻井、隔扇、斗拱等)、裝飾方式(彩繪)等等,都廣泛使用在佛教的寺院建筑中。這種形制也被清代所采用,并一直延續到現在。
寺院建筑是佛教外在的表現形式,其演變與佛教思想中國化的過程是完全吻合的。在這個過程中,寺院建筑追隨著佛教的中國化思想的變化而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加強了中國化思想。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綿延至今的多彩而豐富中國佛教文化。(作者:吉林建筑大學李瑩本文刊《中國宗教》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