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什么?鄉愁是沿著飄飄的炊煙,奔向家門口的石板路;是媽媽手里的糯米團和小籃筐;是后院吱吱嘎嘎響的那架織布機……鄉愁就是在記憶里永遠揮之不去,想到就很美好的珍貴情感。“鄉愁”是銘記歷史的精神坐標,在城鎮化進程中,我們要保護好這份珍貴的記憶。
眼下,杭州主城區的城中村改造正在被賦予新的意義。“為了真實、完整地記錄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歷程,同時進一步保護歷史文脈,傳承城市記憶,全面反映和生動展示城中村改造取得的成果,杭州將在原來開展城中村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檔案管理工作。”杭州市主城區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主城區正在梳理和統計各項歷史文化資源,下一步將把這項保護工作納入到城中村改造整體工作中,“進一步加大保護和開發的力度。”

就在上個月底,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趙一德也曾就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市各區學習先進做法和經驗。事實上,作為杭州拆除重建、綜合整治和拆整結合提升居住環境的真實記錄,堅持保護和傳承城中村歷史文化,是杭州加快城市國際化、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世界名城的重要保障。
將歷史文化傳下去
一件件帶著歷史韻味的文物,散落在城中村的角角落落。
“這個是老東西了,一直都留著。”西湖區三墩鎮年近八旬的張老太太在閣樓上翻出了她曾經用過的一架織布機。雖然落滿了灰塵,但零部件尚在,她當場動手組裝織機,還從箱底找出三個梭,現場演示著當年織布的情景。
三墩鎮的徐東林也捐贈了一個放置針線物的籃筐,“這個籃筐頗有些年頭了,是我奶奶當年的嫁妝。純手工編織,工藝精細,中間還有個喜字。一直細心保存著就是為了留個念想,現在我捐出來,可以讓子孫后代都看到。”
如今,這些老物件都將被保護起來。
“這些工具都是歷史的印跡,是勤勞智慧的見證,我們留住了這些物件,就能更好地記住歷史,傳承文化。”西湖區城改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整村搬遷完成后,這些老物件將被整理和修繕,分別用于農村文化禮堂、社區文化家園和美麗鄉村的建設,“還有一部分,將會在附近改造后的歷史文化街區展示。”
這僅僅只是全市各個城中村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中的一個側影。

西興老街
在濱江,借助城中村改造的契機,沉寂了幾十年的西興老街正在煥發新生。西興街道機關黨委副書記顏新龍介紹:“老街的整治以干凈整潔為主要目標。主要是做‘減法’和‘加法’:減是指拆除違法建筑,加是指增加綠化面積、公建設施和停車位等,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圖為杭氧建筑群整飭效果圖)
東新路上寂寥了許久的杭州制氧機廠和杭州鍋爐廠廠區,被納入“城市之星”項目。根據規劃,未來這里將被打造成以國際城市博覽中心為主題,集藝術、影視、游樂、健身、美食、購物、會展、酒店為一體的國際旅游綜合體。杭氧杭鍋的9處老廠房也將被建設成一個博物館群,包括國際城市博物館、設計博物館、當代建筑博物館、時尚博物館等。
把百姓生活留下來
眼下,保護的進度正在進一步加快。
“我們正在及時對列入改造計劃的城中村開展一次拉網式排查,對承載當地歷史信息、具有一定價值的傳統街巷,傳統建筑要按照能保即保、應保盡保的原則,列入保護對象,建立保護清單,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和傳統風貌的傳承與保護。”杭州市主城區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提速城中村歷史文化資源保護。
如何將城中村的歷史文化,保留下來?
根據目前的規劃,在城中村改造規劃階段,全面梳理文保建筑和歷史街區,因地制宜確定合理的改造方式,以保留原建筑風貌及肌理,留住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設風格等文化基因為底線,著力改善歷史建筑周邊環境,提升歷史建筑品位。
同時,對城市舊貌中一些被時代淘汰的老廠房、傳統村落和老建筑,在改造中盤活并加以利用,使其發揮新的價值,將歷史文化的延續、展示與開發建設相結合。
事實上,這些舉措也已經開始在各個城中村改造中逐漸落地。
“全市各地可以把征集的范圍擴大到一切能夠反映城鄉居民日常生活變遷的已經或正在‘退役’的老物件,形成家具、炊具餐具、廣播影視音響、縫紉工具、降溫取暖工具以及各種票證憑證等若于系列,以動員捐贈為主,同時配套征集捐贈者與老物件有關的生動故事。”杭州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特邀研究員藍蔚青建議,通過梳理歸類配套,利用城中村地塊上保留的老住宅,打造各具特色的百姓生活博物館。(文/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