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宿正發展得如火如荼,但目前對于民宿的定義還沒有一個權威而精確的說法。狹義上的民宿是指利用自有住宅空閑房間,結合當地文化,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的場所。
廣義上的民宿是指除了一般常見的飯店及旅社之外,其它具有獨特吸引力的小型旅游住宿接待設施;強調的是主題的特色性,在我國一般指的都是廣義民宿。

對于很多朋友來說,民宿、客棧和精品酒店的概念很容易混淆,為了讓大家對這三者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本文從顧客體驗出發,對民宿和客棧、精品酒店做一個簡單的辨析。
民宿與后兩者相比,其最大的特征是突出在地性和特色性,使顧客能夠深入體驗當地的民俗文化,與當地產生緊密的聯系,從而收獲不一樣的生活體驗。民宿有主人的人情味,具備家庭的尺度和氛圍,是非標準化的,不可復制的。而客棧、精品酒店與民宿相比,則少了一種主人氛圍,且客棧和精品酒店大多是以營利為目的,是可復制的。
我國民宿的基本特征
個性特征張揚。從起源和本質上講,民宿就是民居,就是老百姓的住宅。百姓分布各地,接受不同文化、不同風俗、不同傳統、不同家教的熏陶,在選擇和建設自己的住宅時,無不受到這些熏陶的影響,顯得各具特色。此外,由于是民居,是老百姓自己的房子,較少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所以,在選址、朝向、設計、用料、內飾、規模、體量等方面,都充分體現主人的意愿。
文化特征明顯。民宿是一種建筑,建筑是一種文化,是文化的物化表現形式之一。因此,民宿雖然個性化特征明顯,但脫離不了當地文化的影響,在外觀、建筑風格、內部設施等方面都能體現本土文化特色。

平民特征突出。由于民宿是由老百姓的房子演變而來的,它的過去就是民居、民房。在沒有“民宿”一說之前,即便是接待客人,也是屬于“留宿”、“搭鋪”性質,是行善事、做好事,沒有多少商業性質的成分。正因為它不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也不會刻意“打扮”,而是“我怎么住客人也怎么住”,以素顏待人,以本來面目待客。由這種民居脫胎而成的民宿,盡管有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它的DNA是變不了的,它的平民化特征是變不了的。
“鄉愁”味兒濃厚。由于民宿歷史痕跡明顯,鄉土氣息濃厚,貼近甚至融入百姓生活,因此,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思鄉之情,勾起人們的兒時回憶,是典型的“鄉愁”型旅游產品。這是民宿的典型特征,也是民宿的吸引力、生命力所在。
觀賞性、體驗性和研究價值并重。一幢民宿,往往是一段歷史的截圖,一種文化的化石,一種風俗的遺存。同時,住民宿可以讓人體驗當地百姓的生活,領略當地的民風民俗,品味地道的當地美食,其體驗性不同于住賓館酒店。此外,有的民宿由于其歷史性、文化性特征,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