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銅仁地區石阡縣國榮鄉樓上村背山臨水,周圍千年翠柏聳立,鵲鳥繞樹田園蔥郁,村寨古樸,民風淳樸,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置身其間如處寧靜和諧的世外桃源,心曠神怡,寵辱皆非。
樓上村古稱寨紀,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4)是一座以周氏家族為主的血緣村落,地處佛教名山一佛頂山腳下,與佛頂山自然保護區緊緊相連,距石阡縣南部巧公里,古村落集古樓古屋、古巷、古橋、古井、古樹、古墓、古書、古風、古韻于一體,被譽為“佛頂山下的明清古村落”。

樓上村祖先依天文地理,選址建村,左青龍(廖賢河)右白虎(寨右的山峰),前朱雀(寨前古樹上的百鷺,后玄武(寨后的龜山),以“北斗七星”樹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樞至搖光交天權與天璣形成四個系象限,劃分為不同的四個分區,其東南象限為生產區,西南象限為居住區,西北象限為娛樂區,東北象限為墓葬區,功能分區明確,讓人驚嘆。而居住區的布局更讓人驚奇,整個居民區的道路結構為一“斗”字,“斗”字的起點為一三合院(馬桑木老宅的中心,結束點為村寨的水源(天福井),且起點位于北斗七星中天權一天現星的連線上。
綠樹掩映群山環抱的樓上古寨,百年古樹隨處可見,最壯觀的是南明永歷八年(1654)建造的梓潼閣前那棵胸徑2米左右的古楓樹,高達40多米,呈北斗七星狀分布,千余只白鶴在樹冠安家,形成村中一道奇觀風景。梓潼閣,現存正殿五間,南北兩廂及院落、后殿、戲樓等。
建于明末崇禎二年的南桂橋,橋身由一整塊青石組成,因前面有兩棵楠木和桂花樹而得名,當年的楠木和桂樹高大挺拔,枝繁葉茂,酷似別具一格的寨門。從這里便可進入古寨。沿著幽幽古巷穿行寨中,20多米的道路結構呈甲骨文“壽”字形延伸,村民房屋多是木結構的石屋四合院、三合院,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建筑精致,花窗精雕細刻,技藝精湛,透出明清建筑風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獨具特色的“歪門”四合園,各家各戶的龍門歪著開,青石板古巷斜著走,這種格局據說是以前的大戶人家財不外露的體現,也反映出這里的人們安居樂業,不夸飾,不張揚、含蓄樸實的民風氣息。

漫步村中,古風撲面而來。周氏宗祠面闊三間大梁題記為“貴州思石二府新二甲所樓上住居”大清光緒拾玖年歲在癸巳仲冬月上旬建立”,西廊間間有《輪水石碑記》石碑一通。始建于清代的葛涼寺,20世紀80年代被拆遷改為糧站點,其正殿三間,建筑構架保存基本完好。神皇廟建于清代,現存石階保護完好…
村中古墓有多處,陰宅陽宅相依相靠,墓冢文化深厚。有四方碑古墓、九子十秀才古墓、文林郎古墓等,墓群建造別具特色,慕名前往觀賞者,絡繹不絕。小屯寺規模宏偉、殿宇輝煌、陳設典雅現存正殿、寺院基址和尚墓群、天井院落,其石墁院壩、石階石凳、石鼓、石缸保護完好。其中,5座和尚古墓距今大約兩百多年,均有石碑可考。
周姓一直推行勤、儉、忍、讓、孝、禮、義、耕、讀的處世之道道,幾百年來,周姓人秉承勤學苦讀之風,人才輩出,先后出進士、貢生、秀才等便有4)多人樓上村民至今保持著獨特的漢族古代民族風俗,有哭喪哭嫁、吹嗩吶、民間剌秀、扭秧歌、毛龍燈、敬酒歌等。每年清明節這里都要舉行隆重的清明會,屆時有很多民俗活動展演是廣大攝影愛好者采風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