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中國傳統木質建筑易損的特質還是幾度文化浩劫的余波,中國傳統古宅的狀況是不容樂觀的。山區村落原本是古宅保留量最大的區域,但由于近年大量人口往城市遷移,古宅的保留狀況不容樂觀。與其留給我們的是風吹日曬后的斷壁殘垣,不如改造新居,成為城里人的度假居室,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傳統性與當代性在現今中國的建筑實踐中永遠都處于一種交織中的并行狀態。今天介紹的RSAA莊子玉先生做的銅陵山居這個項目,起始于一幢徽州與沿江風格融合的普通民居,地處皖北一個偏遠山村。原有建筑處于全村最高的山頂,占地較小,且現狀及為殘破,已逾十年未有人居住,故其四周皆為雜草和灌木覆蓋;其東西向三跨,南北向一跨,原有屋面和墻體損毀嚴重。

傳統的折面屋面和旁邊抽離出來的流線型融合成一體,并暗合了中國文化道生一一生二的宇宙觀;整個屋面以青瓦覆蓋,在鳥瞰角度形成獨特的形態,與現有的古村落,既融合又出挑,并將室內空間的特征從外部進行首次表述。

如此形成的東西向的四跨空間,從東起,一跨形成地塊南向的作為起居室的前廳空間,一跨與橫向展開的部分殘墻形成的庭院空間及其二層的玻璃觀景平臺,一跨與西側的原建筑墻體形成的臥室空間,增加一跨向西將山體和營造的部分景觀空間納入其半開放的檐下虛空間;由此在南立面上構成一幅傳統語境下的當代拼接畫。


故其東側立面在原有建筑的單脊面一側又新生一脊,進一步暗示了這種雙生關系的線索,并形成一種寧靜的平衡。新脊自成一跨,其中一半并入原建筑外輪廓,另一半形成檐下外廊,形成東立面上的虛實對比,并與南側的下沉庭院景觀形成對話。與南立面的橫向展開的散點透視關系不同,東向懸崖方向的姿態更加傾向于一種單點透視的主體畫面感,從中透射出的室內的銅飾構件及出挑的露臺和挑檐,昭示著一種活力和期待感。

與外部廊道空間并置的,即為建筑的主要內部活動空間,由上述一系列新老墻體交錯而成,故而原殘損的墻體在建筑室內變成了數段內部墻體和室內隔斷。從東向西,露臺,起居室,餐廳,廚房,庭院,臥室由其私密性的逐級遞減向西一字排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