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展,新年的慶祝方式也是越來越多樣,不再局限于家中,更多的人選擇了趁此機會出去旅游,這也不失為一個輕松過年的好方法。小編的朋友圈也被天南海北的旅游給刷屏了。但是出門在外,也不免要考慮好衣食住行的問題,不然在外旅游也不愉快。
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民宿成為了在外旅游住宿的首選。比起千篇一律的酒店,風情各異的民宿自然更符合出來旅游的心情。所以小編今天要介紹的是一家北京的民宿。

這家民宿后院位于北京的西北方位,坐落在昌平區白虎澗自然風景區山腳下,比鄰鐵路西側是百畝采摘園延伸至山邊,院子本身是一座散落在村舍建筑群中,典型的北京郊區民居三合院的式樣。
原來的院子是1983年的建筑,原址有一間坐北朝南的北房,東西朝向各一間廂房,共三座房屋,入口從正南進入,空間關系是北京傳統四合院的簡化版,看似面積很大,但大多為消極空間,為了定位一個可以接待三戶家庭和十人左右的團隊民宿,設計師對院子做了重新解構。首先我們保留了傳統的北房,拆除東西廂房兩側布置的格局,由于西側很近處是燕山余脈的一座主峰,之前被西廂房擋住,只能通過屋脊窺探山頂。

院子西鄰是常住民,為了既可以得到比較開闊的西山視野,又要盡可能保持院內的私密性,所以整個院子的開口朝向被設置朝東并形成了一個“U’’字形格局。
東立面為了迎接日出而設計了大面積玻璃,日出的第一縷陽光一定先進入到寬敞的起居空間中,南北高低錯落的建筑形式既是新與舊的對話,也暗合了西山的山巒疊嶂關系。


原址南鄰家的北房高約七米,外墻涂料被涂成了黃色,為了隔絕在現有院內看到鄰居家房子的尷尬視線,所以配合功能需要,將南面新建高6.5米的房子內部設置公共區域。同時為了保持通透的日光,也為了隔絕公用胡同的噪音影響,院落南側起居室開了高窗與屋面天窗,設計師通過計算全年日照角度,這個高度剛好可以保證寬為4.5米的院子內全年有日光照入。


一天,我們忙忙碌碌無法忘卻營營,希望尋味鄉野安住桃源,棲息之所因城市的水泥森林早已不得窺見,或許還有個家鄉的小院之夢。后院的建設不僅僅希望在模式上成為中國典型農宅的轉型案例,更希望能夠為單下的設計語境提供一份本真的環境語言,還原空間最直接的功能本質,在場域的力量中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