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
雍和宮位于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于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于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墻,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作正式的藏傳佛教的寺廟,并成為清政府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可以說,雍和宮是清朝中后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宮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斗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共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間,其中還收藏了無數的珍寶,堪稱藝術的殿堂。
地理位置:東城區雍和宮大街12號
開放時間:冬季9:00-16:00 夏季9:00-16:30
門票價格:25元

白云觀
白云觀始建于唐,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圣地,名天長觀。金世宗時,引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金末重建為太極宮。明末,白云觀毀于火。清康熙年間在原來基礎上重新大規模重修與擴建,今白云觀的整體布局和主要殿閣規制即形成于此時。
值得一提的是,金末,全真道北七真之一邱處機入駐太極宮,成吉思汗敕改太極宮為“長春觀”,第二年,邱處機仙逝,其弟子尹志平接掌長春觀,他將邱處機葬于長春觀東側下院處順堂(今邱祖殿),并奉其為全真教龍門派祖師,將白云觀設為龍門派祖庭。從此,道教南有龍虎山,北有白云觀,白云觀由此成為北方道教中心。
今天的白云觀,是以當年處順堂為中心,經明、清兩代重建而成。白云觀坐北朝南,分為中、東、西三路以及后院計四個部分,占地面積1公頃多。主要殿宇位于中軸線上,包括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閣等建筑,配殿、廊廡分列中軸兩旁。
白云觀于每年正月十九都要舉行盛大的活動,人稱燕九節。燕九節因何而來?您不妨來觀中看看,找找答案。
地理位置:西城區西便門外白云觀街道
開放時間:08:30-16:30
門票價格:10元

蟠桃宮
如今,走在東便門立交橋西南路邊綠地中,可以看見一塊鐵欄圍護的三米多高的石碑,這就是蟠桃宮舊址。蟠桃宮正名叫“護國太平蟠桃宮”,始建于明代,清代康熙元年(1662)重修,是北京的著名道觀之一。
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年間,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日有廟會,稱“蟠桃盛會”。蟠桃宮廟宇僅有兩層大殿,最前有山門3間,門前有旗桿和石獅各一對,門額為“護國太平蟠桃宮”石匾。山門后有鐘、鼓樓,前殿為靈官殿,后殿為斗姆殿,供奉西王母像。1987年拆除。保存的文物有“蟠桃盛會”琉璃磚和乾隆年間《太平宮碑記》石碑一座。
地理位置:東城區崇文門東大街東口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價格:免費

東岳廟
北京東岳廟初建于元代1319年,距今已有700年歷史,元末毀于戰火,后經多次擴建,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觀,因規模宏大,氣勢壯觀,裝飾精微,構思巧妙,有華北第一道觀之稱。
東岳廟占地96畝,各種建筑600余間。廟門外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綠琉璃牌坊,正面刻有“秩祀岱宗”,背面為“永延帝祚”,據傳為明代內閣首輔嚴嵩所書。進入廟門,東西兩側是鼓樓、鐘樓,其北側有碑石兩座,東邊一座為乾隆御書,西側是無字碑。東岳廟有“京城小碑林”之稱,廟中原有碑石140余通,幾經戰火,現僅存二三十通。
岱宗寶殿為東岳廟的主要建筑,朱墻碧瓦,富麗堂皇,殿內供奉著東岳大帝及帝后。其中,全廟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態各異,生動逼真,故有“東岳廟神像甲天下”之說。
2008年,北京東岳廟重歸道教,至此,中斷了70余年道教活動的北京東岳廟,重新又有了玄之又玄的茅山道士。而北京民俗博物館也坐落在此,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光逛逛。
地理位置:朝陽門外大街141號
開放時間:8:30-16:30,周一休息
門票:10元